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孙膑传 第四十一回 (第1/2页)
第四十一回:得邯郸赵国反齐,出奇计齐军巧胜 很快,赵成侯便得知魏国要将邯郸还给自己,惊喜之间甚至有点不敢相信。魏国使者告诉他,这邯郸不是白送的,只有赵侯您同意发兵攻齐,魏国才会从邯郸撤军。 赵成侯听后,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邯郸岂可不要。若有人说我等背信弃义,哼,他齐军又不曾来邯郸救过寡人,理他作甚。更何况,齐国这次也得了不少好处……邯郸回归赵国之事,也不全是他齐国的功劳。 赵成侯答应下来后,整顿残兵败将,准备伐齐。魏国见赵国如此表现,也不食言,不久后便将驻守邯郸的三万魏军将士全部撤走。 赵成侯出兵之前,想想又觉得不对。他想到:这魏军尚敌不过齐军,赵军孱弱,哪能是他的对手?但和魏国所定的协议也不可违背。于是,他又拉上了燕国,一起对齐国宣战。 这燕国也可怜,身居“战国七雄”之一,天下熙熙攘攘,四处纷争,却始终轮不到出场。燕文公偏处北疆闲来无事,意欲有所作为,这时眼见老朋友赵国请求一起出兵伐齐,欣然同意。 魏惠王听闻赵、燕两国已经出兵,方才明白庞涓计策之妙。他再接再厉,又派遣使者出使楚国,将楚国再次拉进战局。 前不久,十万楚军在襄陵遭受大败,惹得楚宣王又气又急。他既恨魏国击败了自家军队;也恨齐国打败了庞涓后迅速撤走。于是,他在魏、齐之间举棋不定,本欲两不相帮。结果,一起事件的发生,让他改变了初衷,同意出兵伐齐。 ——这起事件,便是之前提过的“齐侯称王”一事。 楚宣王大怒道:若不是寡人出兵襄陵,齐军怎能获胜?眼下他得了便宜,对楚国没有丝毫答谢之意,竟然忙不迭的自称起“王爵”来。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这之前,除了吴、越这两个远离中原的小国之外,中原各国除了楚国,无人敢以王爵自居。历代楚王也以此沾沾自喜,自谓是中原霸主,求个心理上的自我满足。现在齐国抢了楚国的专利,楚王岂能不怒。) 由此,凭借庞涓的计谋,魏国局势得以好转,成功将战火导向了齐国。齐国需要独力抵挡魏、楚、燕、赵四大强国——遭遇众拳手围殴的窘境,如今落到了齐国身上。 魏惠王听闻三国军队先后开赴齐国的消息后,大喜道:“庞涓功莫大焉。” 于是他对庞涓建议道,不如魏国也派兵前去助阵,给齐国更增一份压力。 “不须大王劳神,末将已有主意。我魏军连续多年征战,急需休整,连眼下攻打我河西的秦军都未暇对付,岂能再轻易出兵伐齐?任由那四国兵连祸结,我等只顾按兵不动,静观事态——若是楚、燕、赵三军获胜,末将立即挥师攻下临淄,坐收渔翁之利;若是齐军获胜,那时也必将国势衰弱,不能再战,末将便可从容出兵,再次攻下邯郸,不怕齐军再来捣乱。等齐、赵等国皆弱后,我魏军便又可向秦国用兵,到时非但要再下栎阳,连那咸阳也可一并夺了。”庞涓心中早有主意。 筹谋的如此周全,魏王哪能不点头同意,于是诏令魏军上下:战或不战,皆由庞元帅一力决断。 齐国都城,临淄。 王宫大殿上,文臣武将一个个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将往日*肃穆的朝堂搅得是一片喧哗。 不久前,探子来报,说三路大军正在向齐国杀来。齐威王听后坐立不安,聚集众臣商议这事也没个定论,只能在心中埋怨道:赵成侯该死,不顾寡人相救之情,背信弃义;燕文公该死,竟敢前来趁火打劫,着实可恨;楚宣王更是混蛋,寡人称王关你何事,偏偏你能做楚王,我就做不得齐王? 齐国君臣大多心惊胆战,只有邹忌心中冷笑。之前田忌等人力主救赵,结果大败魏军出尽风头,也让他这位相国大人面上无光。如今赵国背信弃义,伙同燕国前来攻齐,倒是挽回颜面的大好机会。 于是他对齐王进言,说当初若是不去救赵,赵国如今也无力前来挑衅,这事儿算是田忌、孙膑二人惹出来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求大王速速让这二人前去退敌。 齐威王心乱如麻,听从了邹忌的建议,下令田忌领兵十万,前去应战。 却说那孙膑虽算是齐国臣子,但他素来无心参政,外加腿脚不便,因此很少前去朝堂。如今田忌得了令后,只得急匆匆的前来找他,商讨对策。 孙膑听后,略加琢磨,对田忌说道:“将军放心,这三路大军,要退之不难。在下已有主意。” 田忌听后大喜道:“先生不愧为当世名将,如此难题片刻之间便已有对策!那就委屈先生再次勉力一行,随同田某前去退敌,如何?” “在下愿助将军一臂之力。不过,此次你我二人须得兵分两路行动。”孙膑解释道:“楚军在南,赵、燕军在北,任何一路兵马杀入齐国腹地,都是为祸不小。我二人可各领兵五万,在下北上阻挡赵、燕两军,将军可向南而行,负责抵挡楚军。” 田忌听后,心中犹豫:本来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