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乐毅传 第四十六回 (第1/2页)
乐毅传(生卒年不详) 第四十六回:卫鞅施诈谋河西,魏昂大意遭俘虏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马谡。 三国后期,刘备去世,南蛮趁此机会揭竿而起,蜀汉只得出动大军前去平叛。临行前,只因马谡这一句话,让诸葛亮眼前一亮,从而七擒孟获,平定南方。结果,终南蛮王孟获一生,南蛮不曾再行叛乱。 先接上文。 话说当日马陵一役,齐军完胜,十几万精锐魏军大败特败,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魏武卒”已被埋入了历史尘埃。魏惠王得知魏国大元帅庞涓,魏国太子魏申二人先后自尽的消息后,恸哭不已。然而,他擦干眼泪后,还得卑躬屈膝的随同赵、韩二位国君前去齐国,尊齐威王为霸主,恳求他莫要出兵伐魏。 想当年,逢泽之会时,寡人何等的意气风发!而如今,才过去几年,独霸中原的宏图大志便成了泡影,只留无穷的遗憾和悔恨。从齐国归来后,魏惠王终日长吁短叹。 由不得他再行感慨,数月后,魏国西部边境传来急报:秦国大良造卫鞅得知庞涓已死,亲率十万秦军杀奔河西而来。 “又是这个该死的卫鞅!”魏王得知急报后,怒火攻心。之前魏国一直将主要精力放在齐、楚、韩等不听话的各国身上,在西线一直只留有少量兵马进行戒备,现在可好,庞涓已死,十几万魏国精兵几乎覆没,想要增援该地一时也凑不齐多少人马——卫鞅选择此时出兵攻打河西,也正是为此。 兵马还好说,堂堂大魏多少还能再凑出一些,只是没有了庞涓这位当世良将,着实可惜。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 好在,魏惠王手中虽然已没有了大王牌,却仍有一张小王牌:魏昂。 魏昂是魏惠王的亲弟,两人自打小时候起就甚相和睦,对魏国忠心耿耿自不消说。除此以外,他天资聪颖,七岁时就饱读诗书,名满魏国。正因为这位小弟既聪明又忠心,魏王极为看重——庞涓这些年攻赵伐韩,南征北讨时,魏惠王将河西之地全权委托给这位小弟,一如当年魏文侯重用吴起时那样。 结果也令魏王相当满意:魏昂刚去河西时,河西遭受秦、魏多年战祸,已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魏昂去了三年后,河西一带被治理得井井有条,重新恢复了生机。 这一切,魏惠王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不久前他已将魏昂召回,让他在朝中担当大任。 魏王想到此处,立即传令下去:“拜魏昂为大将,另增派援兵五万人给他,速速前去退敌。”——眼下,能对付卫鞅的,也只有我这位王弟了。 魏昂得了王兄命令,更不推辞,立即率着五万援军赶赴河西,迎战卫鞅去了。 那卫鞅只道庞涓已死,且目前守备河西的魏军都是临时凑齐的乌合之众,因此一路趾高气昂的向河西杀去。不想被魏昂先算了一招,连续数月下来,竟取胜不得。 说来有趣,这倒不是魏昂有多大的本事,能够以弱胜强。只不过先前魏国将军龙贾曾奉了魏王之命,在河西地区大肆地修筑了一段“魏长城”,用作防御秦军的前线,结果魏昂看透了这处地利,严令手下军士搭起强弓硬弩,牢牢守住了这段长达数百里的长城。秦军人数虽多,战力虽强,却奈何不得只守不攻的魏军。 卫鞅见秦军连续进攻了数月,迟迟攻不下“魏长城”,也急了起来。毕竟,他“治国”是超一流,“行军打仗”却只是二流水准。没办法,他只好督令众秦军绕开河西,集合到魏国北部的雁门关一带(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附近),务必要在接下来的十天内突破雁门关,不然,长期顿兵于敌军城下,乃是兵家大忌。 魏昂见卫鞅集合兵力猛攻一处,也很快部署下去:集合兵力向北进发,死守雁门。 又过了有半月,秦军损失惨重,突破雁门关不得。 最终,卫鞅见取胜无望,只得下令道:“撤军回国。” 大队秦军虽然败得心有不甘,只得依卫鞅军令,陆续撤走。 魏昂见秦军大举撤退,大笑道:“先前卫鞅在魏国时,与本公子相交甚厚,我怎能不知他的底细?公孙痤等人说卫鞅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依本公子看来,不过如此。”左右从人见魏国公子高兴,连忙一个个抢着点头附和。魏昂见了,吩咐下去:“通知我军各部,秦军已经撤走,我军大胜。此战众军士出力不小,过几日为大伙设宴庆功。”几万魏军将士听了,欢天喜地,交口称赞公子昂贤明。 却说那卫鞅撤军回国,行迹匆匆,走了有三十里开外时,见道路两旁有山峦数座,上面树林茂密,突然颁下军令:一半军士继续撤军,一半军士留下待命。大队秦军听了这命令后都是一头雾水,只得按令行事。(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上下军纪甚严,士兵们只能依令行事,不能稍加议论。) 卫鞅遣散走一半士兵后,另将剩余的五万士兵暗藏到山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