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_乐毅传 第五十八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乐毅传 第五十八回 (第2/2页)

人更无战心,哪还有半点章法可言?只这一战,燕军死者不计其数,侥幸存活者,也都是三三两两,形不成气候了。

    田单见自家军队取胜,又学那乐毅一样,将不多的士兵分作几路,赶往齐国各地宣扬“即墨军”大胜的捷报。各地齐人早就恨透了燕军的倒行逆施,见燕军战败,一起叛燕归齐,并随同田单军追缴残敌。只是可怜了围困莒城的那几万燕军,莫名其妙间反被大队赶来的齐军给团团围住,大多士兵战死,余下的见状只得无奈投降。

    数月后,齐国七十余城全部被田单收复。

    田单复国后,亲自迎接齐襄王回国都临淄。齐王因他战功显赫,封他为“安平君”,待之甚厚。

    齐国那边是皆大欢喜了,可燕惠王目睹着这一幕,几乎把肠子都给悔青了。先前,田单率军收复各处城邑时,燕王还心存幻想,派人去赵国请求乐毅回来收拾残局。那乐毅又不傻,如何还肯来?燕王又气又恨,书信一封给乐毅,责骂他道:本王初登大位,见识短浅,自是有愧于将军。可先父如此重用你,你却叛燕归赵,可曾念一点先王的大恩?昔日父王每每提到将军时,都说将军是“忠勇信义之士”,可如今在寡人看来,你也不过是个自私自利的竖子罢了。

    乐毅得了书信,看后想到燕昭王的好处时,不禁泪流满面。唉,可惜,若是先王能延寿个数年,何愁齐国不能尽下?他想到这里,忍不住提起笔来,洋洋洒洒写下了近千字的一篇长文,让使者带回给燕惠王。

    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报燕惠王书》。乐毅写这书时,心潮澎湃,将自己冤屈与悲愤一股脑儿写了进去,可谓是字字含泪,入木三分。书中写道:在下逃往赵国后,从未向人表白过自己的冤屈,为何如此,只不过为了保全大王的声誉而已!可大王您却竟然另派使者来责骂于我,那就不怨在下回书来表一表心中激愤了。

    想那伍子胥,忠肝义胆,留名于史,可谓是一代贤臣了吧。可阖闾能用之,夫差却杀之,为何,只因为君主有识贤与不识贤,能用贤与不能用贤之分。因而先王在世时,在下披肝沥胆,肝脑涂地而报之;及至大王继位,在下只得仓皇地弃了军队逃走,正为此理——若我当时不走,只怕伍子胥之祸就要降临到我头上了。

    我这一走,虽为自己,也是为大王您。因我若是不走,燕军大败时,天下人都会笑话大王不能用贤以至于大败;我走了之后,燕军虽同样大败,天下人却只会笑那骑劫无能,乐毅不忠,并不会祸及大王的声名——因而我及时地逃走,对大王,对在下,都是上策。

    古人有云:君子绝交时不会宣扬对方的不是;忠臣离国时不会表白自己的忠心。在下虽资质愚昧,但也时常受身边君子们的教诲,因而不愿再对您表白自己有多忠义。不过,希望大王不要只听身边佞臣的一面之辞,就断定乐毅是个不忠不义的小人。如此,则乐毅就已心满意足。

    (此文原本叙述极为详尽,内容比在下这篇短文要复杂的多。之所以写下以上这段文字,只求读者朋友们能够体会到乐毅当时的心情,和写下这篇《报燕惠王书》的意义。至于与原文是否有细微的出入,在此不做计较。)

    燕王见了回书后,深感惭愧,连忙又派人赶去乐毅那表示歉意,同时,他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让他在燕国担任将军,又将乐毅妻女等人送去赵国(乐毅从齐国逃往赵国时,家眷子女都被留在了燕国),有心与他结纳。乐毅不计前嫌,此后往来于赵、燕两国之间,努力促使两国通好。

    公元前272年,距离乐毅奔赵时已过去有六年,韩、魏、楚趁燕军大败于齐国,且上将军乐毅已不在燕国的契机,发兵攻燕。燕国无力抵挡,大乱,燕国大将公孙cao杀死燕惠王,又花费大量财物向那三国谢罪,三国大军方才退去。

    燕惠王死后,燕武成王继位。燕国短短几年内连遭两场大败仗,元气丧尽,此后再也无力进兵中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