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章 扒带年代 (第2/2页)
就如85年《东京之夜》那张专辑,后来的人再去听,只会觉得很普通,旋律一般,可就是这张专辑,当年发行出来马上就被抢购一空,短短的时间就取得销售两百五十万张的好成绩。可见流行歌曲在当年受民众欢迎的程度。 经过上午的表演,张雨婷此时的街头卖唱很快就吸引的一大批人围观,唱的歌多,前来免费听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多时就把附近的人行道挤得满满当当,颇有些人山人海的壮观,搞得想要通过的行人都只能绕道。不过这里离音像出版社大门有些距离,倒也没把那里给堵住。 有几个上午听过的人,还拿来了收录机,挤到张雨婷面前,要求录音,张雨婷满足了他们的要求,把单卡或或双卡那些的收录机摆在一起,按录音键同时录音。唱了两个小时,对听歌的人群表达的谢意后,张雨婷收工离开。 吴维涛想做导游,领张雨婷到市区的景点去游玩,被她拒绝了,要吴维涛带她去农贸市场,打听了他家人的饮食习惯,在市场里挑选几样疏菜,rou类食品。装成几个袋子,都让吴维涛拎着,回去的路上张雨婷又顺手买了一些文具。 傍晚时分,吴维涛家人还没回来,张雨婷用电饭煲多蒸了些饭,在厨房里把买回的菜洗干净,按东南省家常菜的方式去做菜,现在她还只能做自己熟悉的一些菜谱。 其它地方的菜系,她没学过,至于是否适合吴维涛一家人的口味,张雨婷没考虑那么多,寄人篱下,勤快一些总不是坏事。期间,吴维涛在佩服之余想进来帮忙,被张雨婷赶了出去。 晚饭时,吴维涛的父母尝过张雨婷做的菜后,夸奖她一番,还要吴维涛兄妹俩向她学习。张雨婷忙解释说小时呆在农村,很多事情都得自己做,是艰苦的环境下被逼出来,没什么可值得别人学习。 当天晚上,安排了客房为张雨婷的住处,解决了她的借宿问题。趁着吴航远心情不错,在客厅里看电视时,张雨婷还和他下了几盘围棋。这个年头,受聂旋风围棋热潮的影响,很多国人都会下围棋,吴航远也不例外,他的棋技比张雨婷的父亲差一些,但胜张雨婷这样的菜鸟还是绰绰有余。每一局都杀得张雨婷丢盔弃甲,唉声叹气的。到最后改成吴维涛和她下,才让她扳回一些面子。 之后的五天,张雨婷除了干一些家务事外,每天早上都去音像出版社附近卖唱三个小时,邓莉君的歌她不敢唱,日韩的歌也不敢唱,只能唱一些八十年代早期没受官方封禁的流行歌曲,如齐豫《橄榄树》专辑中歌曲。费翔的专辑《流连》、《问斜阳》、《海阔天空》等。下午则呆在家里学习或出去买菜再回来做饭。 渐渐地,那里似乎成了张雨婷固定的演唱场地,每次张雨婷人未到,附近都会有一些人自发地提前等在那里,由于唱歌时人比较多,最后惊动了KM市城管大队。张雨婷不得已只好停止了卖唱这个影响市容的行为。 第七天早晨,张雨婷独自一个人找上音像出版社,虽没见着田玉华书记,但总算获得通融,让她见着了相关负责人,这也是她几天街头卖唱的功劳。询问之后,得知YN音像出版社确实能自己制作磁带,它拥有一个独立的录音棚,机器设备齐全。 录音室就在音像出版社办公大楼后面。前不久社里的领导与田玉华书记准备在全国找寻一些歌手来出版社录制磁带,发行唱片,不过此时他们还没有发现张蔷,倒是张雨婷自己找上门来了。 那个年代,音像出版社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兴起,只要能卖磁带,个个都赚钱。1983后,内地就开始扒带子(翻唱别人的歌曲),或许YN音像出版社正是看到这个巨大的商机。才开始找歌手来自己录制磁带。 张雨婷从这里了解到不少信息,八十年代内地根本没有什么版权概念,不需原创歌曲,只要是别人唱过,好听一点的歌,直接就拿过来翻唱,然后发行。无需经过原曲词作者的允许,也没有付版权费。难怪那个年头一个月能出好几张专辑。速度之快,无与伦比。 明白了这些,张雨婷就没把曲谱拿出来,只是随着他们去试音。前几天她在街头卖唱,音像出版社里有不少人知道,所以直接就被领着去录音棚试音。在隔音的室内,按着他们的指点,戴上耳机,对着专用话筒用张蔷的声音唱了首《一剪梅》。所做的这一切,对张雨婷来说,更像走过场,她知道,这里就是她的起点,从歌曲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她已经一脚跨进了娱乐圈的大门。 留下了吴维涛家的地址与固定电话,张雨婷离开YN音像出版社。虽然她已被确定下来,但出版社还需要一段时间准备歌曲。即便是直接翻唱别人的歌曲,也得安排人选择,再组合成一张专辑。 选歌的时间还是比较快的,半个月后,张雨婷接到电话,通知她去练歌。再次踏上出版社的大门,心里不免有些激动。先被领着到办公大楼二层的房间里看歌谱,听录音机的的原歌,之后有老师安排着去练歌。张雨婷翻看歌谱,发现居然还是《东京之夜》专辑的十三首歌。果然是时空的惯性啊。张雨婷心里偷乐,这么说,自己替代了张蔷,开始走她的道路了。 既然如此,还练什么歌,张雨婷放下歌谱,直接在老师面前把十三歌一一唱出来。然后去录音棚录音。不需混音,不需原曲伴奏,张雨婷一人就能把歌曲完整的演绎出来,每首唱一两次就过,录音棚里有两个控制室,一个录人声,一个录她自己的伴奏,分开来录都由她一个人完成,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弄完了整张专辑。速度堪称业内之最。 录制完歌曲,还要设计形像,拍照,作为磁带的封面封底。张雨婷年龄比较小,为了能与歌曲匹配,在拍照时会由化妆师上妆,发型她决定自己来处理,有易骨术,什么美发店,发型设计都是浮云,在家里轻松地弄个半丸子头加空气留海与卷发披肩的造型,立马从纯真稚娕的小女孩转变娇媚叛逆的青春少女。至于衣服,出版社赞助,连换了几套时髦衣裙,变换着几种姿势,拍下几十张照片。 顺利地收到了两千六百元的酬劳费,原本只是一千六,但张雨婷的声音很特殊,声音甜美,既能唱歌,又能配乐,全国找不出第二个人来。田玉华书记决定多加一千元。并一再交待两个月之内不能为其它音像出版社录制歌曲。 张雨婷有信心这张专辑的销量不会输予前世的成绩,能为出版社赚来大笔的利润,她所获得的酬劳,与其相比起来,只能算九牛一毛。想起来似乎是很吃亏,但张雨婷明白在扒带子的年代,翻唱别人的歌曲,做为歌手,千万别计较酬劳,也别想着百分之几分红之类的,首先自己才刚出道,什么名气都没有,歌曲的版权也不是自己的,等以后推出自己的曲谱,再慢慢提高酬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