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七章 省委大院 (第2/2页)
萧郎是路人。”望着别墅群一堵堵青灰色的院墙,铁栏大门各式别致的庭院,张雨婷突然想起这句诗。一省的最高权利中心,平民百姓要来这里生活,也不知道是对还是错。 按了几次门铃,张雨婷又开口叫门,院内始终没人出来。“现在是还没到下班与放学时间,可他们家还没有保姆么?”她有点意外,前世所接触的一些县处级、省厅级的领导似乎还配备专职秘书呢。严格上虽然不符合中央的规定(公配无保姆,副部级以上才配专职秘书),但真要查起来,也就取消了了事而已。 吴航远现作为省o部o级o副职,不配专职生活秘书也就罢了,夫妻俩工作都忙,家里居然也不花钱雇个保姆,确实生活节俭,与许多小说作品的故事差别很大,张雨婷看过的涉及官场的小说,书中的高级干部,哪个不都是把秘书、司机、保姆做为标配,享受高级别的待遇,优越的服务。 没人在家,父女俩不好守在门口,离开常委楼到附近休闲空地的椅子上坐等了一个多小时又折返回来。 陆陆续续地有下班与放学回来的大人和学生经过,尽管张雨婷闷声不响地低头走路,还是觉察到有一些目光往他们这边投射。就如同突然进入一个村子,总会迎来村里人对陌生来客的注意。 已与吴航远一家有亲密关系,她暂时不想结识这里的其他人,与他们有什么来往。权利中心的水深不可测,私人与国家单位的省音像出版社签合同分红,本是开全国先例,说处于风口浪尖也不为过,若再招摇不懂收敛,万一被有心人利用,公开摆到台面上讨论,或罗织材料诬告,影响到干爸、干妈的仕途,就对不起他们了。这也是她来几次昆明,至今都没去拜访当初火车上认识的郑亚绍、袁敏两人的缘故。 陈翠珊先到家,开门迎接了父女俩。随她进入院子,三人立刻身处于一片生机盎然绿色的包围中,别墅的楼房面积只有两百多平米,但院子的空地却要大上许多,植满凌宵、爬山虎、牵牛花等藤蔓类花卉和山茶树。绿藤缠绕着花圃的木架,或吸附在米黄色的房子墙壁上,挺拔地往上攀延,一朵朵山茶花绽放于枝叶间,摇曳生辉。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着实令人心旷神怡。 客厅的布置比较简约,靠门边一组收纳式的储藏柜,往里的左面是靠墙沙发,右面贴墙的立柜上是带天线的18寸熊猫彩电,墙壁上方挂着一台带摆锤的老式挂钟,室中央放置有会客用的茶几、木椅,旁边的墙角与窗台摆放装饰与净化空气的罗汉松、吊兰、文竹盆栽,左墙上方与对着大门的主墙分别张贴着一两张装裱过的现代书法与山水画作品。整体的布置与边裕德家的奢华没有可比性, 张文竣第一次光临副o省o长o的家,比他女儿初到时还拘谨,除了回应陈翠珊外,没敢自己主动多说一句话,倒是张雨婷有说有笑,把他好好地向陈翠珊介绍了一番,又紧贴在他身边,给予精神支持和慰籍。父女俩主从位置似乎一下子颠倒了过来。 临近正午,张雨婷与陈翠珊一起到厨房忙活准备午饭,张文竣则被留下来休息,也可以整幢庭院四处走走,自由活动。但稳重的他自然不会失礼,随意乱闯。就一个人呆在客厅里,静静地观赏着墙上的书法作品与国画,目光最后停留在那张大幅的山水画上,神色渐渐生动起来。 吴维涛兄妹俩与吴航远先后回来,见到了张文竣,有吴维涛在,不遗余力地在旁帮衬,双方长辈的第一次碰面少了不少陌生的疏离感。 寒喧时客套话是免了不的,作为领导,关心民生是惯例,拉家常式地谈话首要地就是了解对方的工作生活状况,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其次是个人平时的业余生活,兴趣爱好,子女的培养等等话题。一方是主,提供问题与给予人生指导,一方为客,小心谨慎的回应,虚心的接纳。交流时没有遇上冷场的尴尬。 不过这就有点象大人与小孩之间地谈心了。自古以来,上位者被称为“父母官”,民众则一直被当成“子女”来管理与爱护。想想似乎也正常。即便不提这茬,吴航远年纪也比张文竣大许多,无论是人生阅历还是个人能力都不是现在的他能比的。做为小辈,张文竣只有接受教诲的份。 这份善意的关心持续到了饭桌上,张文竣具有高中文凭,较强的文字功底,又是党员,国企正式编制的工人,吴航远随意的问及他有没有到外地工作的想法,若有意愿,可以跨省调动到昆明,在市直机关里帮他安排份工作,纳入行政编制。虽然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都是“为人民服务”,但既有才能,吴航远认为适当的改换工作,同样可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我的能力与经验都欠缺,很多事情不熟悉,到新岗位如果干不好工作,那就辜负航远大哥、大嫂的好意了。”张文竣心动之余显得有些犹豫。 突如其来的提携好事,机遇难得,张文竣确实很心动,很有想法,可冒冒失失地一口答应,又担心吴航远夫妻对自己的印像不佳,有些犹豫不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