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八章 韩式普通话 (第2/2页)
张雨婷吃吃地笑,拿起了碗筷。 酒家的老板叶南骑着一辆脚踏人力三轮车,载着一车斗新鲜的疏菜、rou类、调料停在大门口。店里的服务员都跑出去接菜,就连崔健三人也顺手帮忙。 穿着件浅蓝色的汗衫,十年如一日的板寸头,个头比崔健略高一点,从外貌上看,与邻家大叔没什么区别,就是整个人显得特有精神,行走如风。 张雨婷第一次见到本人,多看了这位与父亲同龄的青年男子几眼,远远地朝他抬手招呼,自来熟道:“叶大叔,你的酒家生意不错啊。” 提着一捆疏菜与一大袋生rou的叶南听见有陌生人招呼,望了眼东南墙边一张桌子旁的少年男女,向出声的小女孩微笑地点点头,旋即收回目光,大步流星地向后厅而去。 “他就是这个酒家老板?”吴维涛吃得差不多了,停下了筷子。 “应该就是,而且是主事人,大门上牌匾的店名是另一位合伙人书写的,不过那位不大可能在这里。”张雨婷道。 几碗饭已进入了肚子,人还在继续消灭桌上剩下的菜肴,在吃的方面,她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一旁吴维涛早已司空见惯,就是店里的服务员颇为惊讶,频频注目,令她有点不好意思。 忙完了手头事情的叶南与崔健几人从后厅出来,似乎突然对兄妹俩产生了兴趣,径直过来, “小姑娘,你们是第一次来我店里吃饭吧?听说你与崔健一样,也是朝鲜族?”叶南就近拿了把椅子坐下,仔细地观察张雨婷,崔健三人也坐到了附近的另一张桌子旁。 “ye,我来自延吉,父母都是朝鲜族,小时候我只会朝鲜语,到了上学时才开始学汉字汉语,唔西,叶南大叔,我的普通话讲得不够标准,你别介意啊。”张雨婷道。 她说的韩式普通话,音调听起来很是别扭,特意放缓了语速,离她最近的叶南与吴维涛才大致听懂。 吴维涛冷肃着脸,没有吱声,他怕自己一出声会忍不住暴走。 “确实很象。”叶南点点头,朝崔健那边瞥了眼,又回过头来道:“小姑娘你是不是认识我?” 张雨婷浅笑道:“不认识呀,营业执照上有你的名字,我猜的呢,叶大叔,酒家的营业执照上登记的是个体工商户,可你们是三人合伙,当初为什么不申请注册一个公司呢,成立私营企业?” 家庭经济条件好,自己干个体户又赚钱,别人还在着听着磁带,上影院看电影时,他已买上了音质更好的ld大碟放家里播放。对音乐、影视艺术有着爱好,原本就对她长着一副“明星脸”比较关注,闻言更加深了好奇心,产生了与她多聊几句的念头。 “小姑娘你多大了,连这些你都懂?”叶南道:“你家里人是做什么工作的?” “自己主动过来搭话,倒省得我找借口去套近乎了。”张雨婷心里想,开口道:“我今年十三岁,刚上初中,爸妈与你一样,也都是个体户,耳濡目染下,我自然知道一点相关的知识。对了,叶大叔,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呢,为什么不注册一家私营的餐饮公司?” “我们只是一家小饭店,没必要成立公司。”叶南第一次对一个小女孩正经地解答经营方面的问题:“而且注册私营企业很难获得审批通过。” 后世普遍采用的是中性的“民营企业”,而非“私营企业”这个词,还是避讳私有制这个概念。 张雨婷所提的私营企业当然不是股权与公家脱离不了干系的那些国有民营业企业,而是完全由私人投资成立的公司。 八十年代初期,个体经济雇工七人还是八人一直存在争议。1984年,辽省滨城开照相馆的某个体户开了先河,跑到燕京多方奔走呼吁,经过二号首长亲自过问,国内才特批成立了第一家私营企业—光彩实业有限公司。 到了1987年,中央五号文件出台,去掉了雇工数量的限制,说明了允许少量私营企业存在。又到了1988年,《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三项法规正式颁布,私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才终于有法可依。 可见1988年之前,国内的私营企业确实难办,注册私人公司很难获得审批通过,叶南没说错。否则,八十年代那些出色企业家们,有眼光有魄力,也不必非得守着乡镇企业,给公家打工,一直到九十年代的“量化改革”,才得以转型成功。 “原来如此,明白了。”张雨婷没有继续打探,转移了话题,无耻道:“叶大叔,我觉得你很象我在延吉时的一位邻家叔叔,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人也长得英俊潇洒、玉树临风,不如我们交个朋友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