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35章 新生活 (第1/2页)
秋天的早晨,透着丝丝凉意。 南城门外新村坊市,十五巷一百四十一栋六号房房门打开,王建根从屋里走出来。 秋凉从衣领,袖口,钻进体里。 刚从暖和的被窝里面爬起来,一开门,上的气,转眼就被这丝丝的凉意给带走了。 他哆嗦了一下,走到五号房门,轻轻敲击窗户。 五号房被分割成里外两间,用木板隔开。 王建根的两个弟弟睡在外间,母亲王连氏和meimei睡在里间。 一家人总算住上了结实亮堂的新房子,而且夏天不怕水淹漏雨,冬天不怕寒风灌进屋里。 王建根一家已经搬进新房快两个月,每次他站在门口等二根爬起来同他一起去挑水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咧嘴一笑,骄傲得不行。 他靠着自己的双手,让家人安居乐业,住上新房。 他是有本事的男人。 更别提六号房里,他的娘子睡得正香。 上个月,王建根成亲了。 亲家母说到做到,他这边买了房,那边就答应了婚事。 六号房的房门上还贴着大红的喜字。 二根起来了,擦着眼睛,没睡醒。 “快跟我去担水,去晚了又要排队。” 十栋宅院一口井,比起过去几百户上千户人家用一口井方便多了。 可是还是要排队。 早上是用水高峰,家家户户都要挑水洗脸做饭洗衣服。晚上下工回来,还要烧水洗漱。 幸运的是每栋宅院,都修了男女两间浴室,还修了男女厕所,这方便了所有人。 正屋一号房房门打开了。 “老李叔,起得这么早啊!” 老李嗯了一声,“比不上你们年轻人,觉浅。你们兄弟又起得这么早,去挑水?” “是啊!上工之前,得把水缸装满。” “你们快去吧,去晚了怕是又要排队。” 老李是泥瓦工,祖传的手艺,挣得比王建根多,活也轻省,不用下苦力。 所以老李才能一口气买下三间正屋,让一家七八口人安居乐业。 没一会,老李的两个儿子也起来了。 见自家老爹蹲在屋檐下抽旱烟,两兄弟脸都没洗,赶紧挑起水桶匆匆出门。 王建根两兄弟来到挑水的院落,果然有人比他们更早,好在人少,很快就轮到他们两兄弟。 两兄弟来回两趟,总算将放在厨房墙脚的水缸给装满了。 这会,王家一家人都起来了。 建根媳妇正在烧水,准备烧水给大家洗脸。 王连氏将昨晚拿回来的窝窝头放在蒸笼里面蒸。 想了想,又舀了一碗粗面,准备加上青菜叶子,煮一锅面汤喝。 “娘,多舀一碗。”建根媳妇说道。 王连氏皱眉,想说建根媳妇不会当家。可她本是子软弱的人,做不来恶婆婆的样子。 她张张嘴,想说粮食得节省点。家里好不容易攒了点粮食,可不能穷显摆。 可还没等她开口,建根媳妇已经抢先说道:“建根一上午都干体力活,早上不吃饱没力气,伤子。” 一听到伤子,王连氏再无犹豫,又舀了一碗粗面。 建根媳妇笑了起来。 如今王家四个人上工挣钱。 除了建根兄弟,建根媳妇同王连氏都在纺织工坊找到了活干,每天都有收入。 当初东家承诺,招工优先录取买了房的家庭的成员,这话果然兑现。 一家六口人,四个人上工挣钱。 这子是眼看着好起来。 每天伙食开好一点,也是应该的。 叮叮咚咚。 整个新村坊市,都响着锅碗瓢盆的动静。 处处都是烟火气息。 有争吵,有矛盾,有比较,有冲突。 几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有矛盾是难免的。 除了这些,还有香喷喷的窝窝头,以及腾腾的面疙瘩汤。 去年这个时候,他们都是一群随时可能死在城墙根下面的流民。 世人皆当他们是瘟疫,官府也只有一天一顿的稀粥帮他们吊着命。 今年,他们已经住上新房,一三顿,还有吃。 生活没有抛弃他们。 翻天覆地的变化,像是做梦一样,不够真实,却都足够的真。 住的房子不是假的,吃进肚子里的汤窝窝头也不是假的。 子向着阳光,正在大步向前。 以后还会越来越好。 “我吃饱了。” 二根抹了嘴巴,赶紧跟上大哥王建根,出门上工。 王连氏同建根媳妇也赶紧放下碗筷,准备出门。 纺织工坊的上工时间虽然比王建根晚,但是上工的地方很远,在工业区那边。出了坊市,要走好长一段路才能到。 婆媳二人收拾干净,拿着布兜出门了。 清洗碗筷厨房,洗衣做饭,这些家务活就留给年龄还小的三根以及四妞。 王家人出门了,住在正屋的李家人也出门了。 另外三家也都紧跟着出门。 转眼间,偌大的宅院就安静下来。只剩下没办法出门工作的老弱病残。 王三根和王四妞做完家务,将碗柜房门全都锁好,然后背着背篼出门捡柴火。 正是半上午,新村坊市很安静。 兄妹两人从西侧门走出坊市,朝着山上而去。 远远的,看见几辆马车迎面驶来。 两兄妹自觉地站在路边。 “哇,好高大的马车。” “里面肯定是贵人。” “可能是来买房子的。” “以后我们要和贵人住一个地方吗?” “贵人都住在城里。可能是路过。” 顾玖挑起车窗帘子,朝路边的兄妹两看去。 小姑娘一双眼睛亮灿灿,看着就是个聪明的小姑娘。至于旁边的哥哥,一脸傻乎乎的模样。 顾玖冲兄妹两人笑了笑。 “观音娘娘。” “她冲我们笑了,嘿嘿嘿。” “观音娘娘长得好美。” 小小的王四妞,瞪大了眼睛,生怕错漏一个画面。小小的她,第一次有了直观的美丑感受。 “这些孩子都是上山捡柴火?”顾玖问道。 路边有很多像王家兄妹一样的孩子,他们都背着背篼,往山上走。 马小六伺候在顾玖边,他点头应声,“都是去捡柴火的。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么小的孩子不能到工地工坊干活,却也不能闲着。” 顾玖往山上看去,“等到明年就要开发这几个山头。到时候可就没柴火给他们捡。煤厂那边要加大力度,争取早推广煤炉,蜂窝煤。蜂窝煤卖便宜点都没关系,关键是要改变大家的生活习惯。” 马小六拿着一个小本子一一记下来,这些都要交给邓公公,由邓公公统筹。 顾玖又说道:“关于煤炉制作,流民里面有不少匠人,我们可以主动将技术开放,促使更多流民主动加入到商业活动中。 其实就算不开放技术,简单的煤炉,一旦推到市场上,很快就会被人仿制。 与其让那些商家赚钱,不如带着有技术又肯吃苦的流民一起赚钱。京城本地小民,凡是有技术的也可以参与进来。顺便替年底二期第一批房开盘拉点人气。” 马小六将顾玖提点的内容全都记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