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六章 (第2/2页)
,它们既没有描写正常的恋爱婚姻,也没有揭示家庭内部的矛盾。 而是写才子与娼妓、优伶的所谓“恋爱”,也就是写非正常的婚姻生活。 正象鲁迅说的:“特以谈钗黛而生厌,因改求佳人于倡优;知大观园者已多,则别辟情场于北里而已。”它们多表现理想的幻灭,文笔空灵凄婉。 《品花宝鉴》,又名《怡情佚史》,亦题《群花宝鉴》,六十回。 作者陈森,字少逸,号采玉山人,又号石函氏,江苏常州人,生卒年不详,主要生活在道光年间。 清乾隆以来,达官名士、公子王孙招伶陪酒助乐之风甚盛,扮演旦角的优伶被呼为相公,又称做“花”。 这些伶人虽为男性,却被视为妓女般的玩物。 《品花宝鉴》即以此为题材,以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相思相恋为线索。 写了象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他们认知己而不及乱,绝无狎意。 并且称颂杜琴言、苏惠芳等梨园名旦“出污泥而不滓,随狂流而不下”的不俗气质,同时还写了商贾市井、纨绔子弟之流的“情之yin者”。 以及嘲讽那些“狐媚迎人,娥眉善妒,视钱财为性命,以衣服作交情”的黑相公,作者以优伶为佳人,狎客为才子,写得情意缠绵,悱恻动人。 最后诸名旦脱离梨园,当着众名士熔化钗钿,焚弃衣裙,结局纯是作者个人的理想。 《花月痕》,又名《花月姻缘》,五十二回,眠鹤主人编次,栖霞居士评阅。 眠鹤主人就是魏秀仁,字子安,一字子敦,福建闽侯人。 《花月痕》是作者在太原知府保眠琴家处馆时所作,光绪十四年刊刻问世。 书中描写韦痴珠、刘秋痕和韩荷生、杜采秋两对才子、妓女相恋的故事,叙述他们穷通升沉的不同遭遇。 韦风流文采,卓绝一时,然时运不济,既不能自展其才,也未能救其所爱,以至困顿终身,落魄而亡,秋痕亦殉情而死。 韩则高见卓识,得到达官贵人的赏识,终致飞黄腾达,累迁官至封侯,成为中兴名臣,其所狎妓杜采秋亦封一品夫人。 最后以痴珠的儿子小珠高中进士,作了钦差使,奉旨前往江东犒劳大军,赈恤难民,事后到并州护送痴珠和秋痕的棺木归里作结。 《青楼梦》,又名《倚红小史》,六十四回,成书于清光绪四年,作者俞达。 《青楼梦》以狎妓为题材,写所谓“风流才子”的生活理想。主人公金挹香以其风流才情得到了三十六妓女的青睐,与他们朝夕往来,结为知己。 又不忘“努力诗书”,成就功名,后科考及第,为养亲而捐了官,授余杭知府,纳五妓为妻妾。 不久,父母都在府衙中跨鹤仙去,挹香亦入山修道,又归家度其妻妾,原来以前所识的三十六妓,都是散花苑主坐下司花的仙女,今皆尘缘已满,重入仙班,于是,离散于人间的才子佳人遂欢聚于仙界。 对于以上这几部狭邪小说的思想评价,一般都认为这些作品是作者追求功名利禄、赞赏腐朽堕落生活、抒发颓废没落情绪的思想表现。 这当然没有什么进步意义可言,不过如果结合作者、作品、时代及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比较具体的分析的话,还是可以看出一定的认识价值。 首先,在反应封建社会妓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时,肯定赞扬了她们的追求和才华。 《花月痕》中的刘秋痕。《青楼梦》中的钮爱卿是封建时代妇女中的最不幸者,生活对她们是最无情的,为了生存,不得不屈从人,强颜欢笑,她们被糟蹋,被侮辱,如同漂泊不定的浮萍,无依无靠,一钱不值,所以她们期待着在生活中遇上一个知音,使疲惫的生命之舟能够停在宁静的港湾。 刘秋痕之于韦痴珠,钮爱卿之于金挹香,他们的情与爱是强烈真诚的,她们的灵与rou是合于一体的。 她们不考虑社会舆论,不计较妻妾地位,不管年纪大小,不嫌清贫孤介,敢爱敢恨,只要能得到真心的爱,“衣带渐宽终不悔”,作者对她们这种真情的价值是肯定的。 第二,在反映逛妓狎伶社会风尚的同时,表现了封建文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变异心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倘若耽于闺房之乐,便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表现。这样,男性的功名事业之心侵袭了他们的情欲,当功名失意的时候,他们的情欲似乎才苏醒过来。 于是便往往走向纵情声色的另一个极端。 狎妓有的纯粹是为了得到情欲的满足,有的则是希望在风月场中得到一种慰藉的抚爱。 有人认为魏秀仁的《花月痕》是描绘他自己在太原知府家坐馆期间那“华天月地“的冶游生活的,俞达的《青楼梦》写了一名多情公子如何得到三十六名妓女的青睐、爱戴以及他们的爱情纠葛,虽然他没有视妓女为玩物,能够以平等的“人”来对待妓女,但这只能说是一种变态的爱情生活。 这种反映在爱欲与事业对立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变异心态,并不值得肯定,但具有认识价值。 第三,在表现“风流才子”的生活向往的同时,表现了晚清封建文人的双重理想人格。 在古代文学中有两种理想人格,一种是依赖型的人格,即人的个性受制于封建伦理道德。 一种是自尊型的人格,具有近代型的自由人格。 作为处在封建时代与近代之间的晚清文人,他们追求的理想人格必然同时烙着新与旧的印记。 魏子安在《花月痕》中塑造了韩荷生这一理想形象,前面写他不阿附权贵,只寄情风月、留连诗酒,是一个洒脱的名士形象。 后面则写他功成名就,赐爵升官,极力表现他对功名利禄的渴望与追求,这确实使形象出现不一致性,但正是这一点表现了晚清封建文人的双重理想人格。 …… ……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