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赤山女哭父 (第1/2页)
黄帝下诏书,华夏国全国主要州、郡、县、邑为“东华帝君”设灵位。 据说炎帝侧妃来到了寿阳城,哭哭啼啼的跪拜在灵堂里,嘴里呼道:“父王啊!父王啊!孩儿不孝呀!未曾与您相见,您为什么要离去我呢?” 任姒氏见儿媳妇哭得如此伤心,上前劝道:“溪秀不必如此伤心,这样您父王会不安呢。”原来这人复姓“赤山”闺名“溪秀”但是多数人都叫她“赤山女”据说她与“听訞”一起来呢。 《山海经·海内经》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赤山女哭哭啼啼的说道:“母后因何会如此说呢?父王离世,母后守寡,百姓如同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举国上下所有的人都在悲伤。” 炎帝听后悲伤的跪在灵柩旁边哭道:“父王啊!您听见了吗?自从您往青川国回来,我们相处的日子也不多,父王啊!您一生为华夏国肝脑涂地的做事,到老了……为儿……还没有来得及孝敬您……就离我们而去。从此阴阳两相隔,再也不见面。” 赤山女哭道:《哭父》 天公啊! 五雷一响震山谷, 涛涛波浪涌心头。 父王啊!永别了。 为儿不孝泪汪汪, 失去父王如割心头rou。 天也悲伤地也愁, 山河为您流眼泪, 父王啊! 父王啊! 小时候经常坐在父亲肩头上, 总感觉父亲是那登天的梯子, 父亲看见了我懂事, 总是常常夸赞我, 有时候常常讲故事给我听。 白天上山打猎, 晚上的时候才回来。 直到有一天……? 嗯……父亲啊! 您去了哪里了, 为什么还不回来呢? 让我给您捶捶背,揉揉肩吧! 父亲最爱吃的是鱼汤, 那时候我还小, 不会做什么鱼汤, 我只知道我也爱喝, 可是…… 等我会做之时, 父亲悄然无声的离开了。 也许他在天堂看着你我。 有时候如同春天, 他是那么多的温暖, 如同清晨的阳光明媚, 总是照进我的心窝。 有时候如同夏天, 他是那么多的枯燥, 总觉得常常对自己发火。 这也许才是最重要的关爱。 有时如同秋天, 看着他慢慢的变老, 我却无力把他的青春拉回来, 让他在孤独之中终老。 有时候他又如冬天, 毫无情谊的离开我们。 天亦有情,天亦老。 饶益一切有情人之人, 再见一面吧! 可是永远只能在心里面相见。 父王啊! 赤山女不孝啊! 您一路走好。 黄帝上前拜敬道:“父王突然离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三天安息后,七天归天堂。皇王弟妹不要伤心过度了。” 赤山女站了起来拜敬道:“父王乘天地之席位,虽已天间任逍遥,自在去了,可是他养育了一个好儿子,被臣妹遇上了,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果天下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天下何来人呢?” 嫘祖也上前跪拜着哭道:“父王之恩,西陵国的人都知道了,养育之恩是什么呢?皇王弟妹知道吗?” 赤山女回敬道:“养育之恩如天大,如海深,它是没一个人都能活着的先天之本。” 嫘祖站了起来回过头,看着赤山女欲问道:“皇王弟妹可为皇王弟诞下一子嗣。” 赤山女回敬道:“生过一个孩子,名叫‘通海’怎么兄弟家添得一子,兄嫂竟然不知道。” 嫘祖回敬道:“噢……这个……我也是方才听闻才问一下。” “东华”其实是在中国道教文化之中广为流传,在《真灵位业图》中被称为“太微东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也称“扶桑大帝”;到了南北朝时期称为“东华方诸宫高晨师玉保王青童君”。东王公和西王母其实不是夫妻,而是兄妹关系,二人为元始天尊与太元圣母所生,东王公为“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西王母为“西华至妙之气化而生”。由此可知,东王公并非东华帝君其人,但有种说法是东华帝君为东王公的转世,这个说法就无从来源了。 为何在这里要引出西王母(瑶池金母),只因为这个西王母在道教里的地位是很高的。而道教里的全真一脉,完全就是由西王母承袭而来。天下道祖实为“太上老君”,而全真北宗的传道流程据说是瑶池金母从太上老君处得来,而后传与白云上真,白云上真传到东华帝君王玄甫,接着就是王玄甫传道与正阳帝君汉钟离权。有说法认为东华帝君又转世为吕洞宾,吕洞宾授于汉钟离成纯阳帝君。再之后的传承就是吕洞宾传于王重阳,再到全真道派,全真七子。 黄帝说道:“诸人今天都要在这里守灵,男左女右,记住了吗?”诸人齐道:“记住了。” 此刻赤山女说道:“我以‘华溪圣母’的身份带来了粗布麻衣,许望大家都能穿上。” 一时之间男女照黄帝说的划清界限,灵堂里用草席铺地,草席上面撒上松毛,表示万古长青,人们要赤脚进灵堂,也就是南方人说的“孝堂”草鞋常常摆在外面供来人穿。 主要的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