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科技怼魔法_第七十二节:新式帆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二节:新式帆船 (第2/2页)

招生就有了四个学生了,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始吧。

    接下来,两老货跟徐盛拉了些家常,两家又从徐盛这弄走了两间位置优越的铺面。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后走了。

    徐盛一边吐槽,一边想,是不是大唐流行的就是打劫风,强盗风。为什么每次吃亏的是自己。

    不行,徐盛决定以后不这么宅了,以后多去长安,尤其是多去程府,一定要吃回来,拿回来。

    。。。。。。

    “伯爷,木工研究坊说是有事情,请伯爷过去一趟。”甘远下午上报。

    徐盛从沙发上爬起来,结束了漫长的午睡,洗了把脸,就优哉游哉的往渭水边的木工研究坊走去。

    话说今年夏天也奇怪,几乎没下过什么雨,看来历史上贞观三年的蝗灾是注定会发生的了。徐盛想着要不要提前跟李世民汇报下。也让大唐提前做好面对蝗灾的准备,让大唐少些损失。毕竟蝗灾最后害的还是这些朴实的老百姓,那些世家照样有吃有喝,因为是吸人血的。

    可是怎么跟李世民汇报,用什么理由,这就值得考虑了。

    如果直接说明年蝗灾,除非认为你是先知,要么就会以为你是疯子。得想个办法,让这个事情合情合理,又有说服力。

    一下子,徐盛也想不出什么头绪,算了,以后再想吧。

    看着近在眼前的木工研究坊,徐盛整理整理心情,走了进去。

    木工研究的主事叫刘招娣,年纪在三十多岁。是个苦命的人,祖上是给隋炀帝做龙舟的大匠,曾经家族也显赫一时。后来隋朝土崩瓦解,家族败落。刘招娣因为有一手不俗的手艺,所以被各个势力抓去工作。几番流落辗转,妻离子散,最终被土匪抓住,又被官府救出,成了奴隶,只到被徐盛买下。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刘招娣面容也显得比实际年龄更为苍老。

    后来,刘招娣得徐盛用晶卡传授知识,一心要把造船技艺发扬光大。从奴隶中挑了几个比较有天赋的人做帮手,天天没日没夜的混在了木工研究坊。

    徐盛听甘远说了刘招娣的生平后,一直想着给刘招娣找个老婆,要是没老婆伺候,就刘招娣这样拼命,估计没几年就得见如来佛了。不过现在庄子里的女性比男性少,一时半会徐盛也找到合适的。

    “伯爷,您给小人说的那飞剪船,盖伦船都已经设计完了,现在都制作了一艘两米大的船模,小人就是请伯爷来指点下,看还有没有错处。然后去渭水试航,看看稳定性和其他。为将来真正的建造打基础。”刘招娣见徐盛来了,一边往里面引,一边介绍。

    这两只船就是徐盛准备用来远航做准备的,历史上,这两种帆船可谓赫赫有名,飞剪船成就了美国的贸易崛起,盖伦船成就了日不落帝国。徐盛从系统里花费了不菲的积分兑换了两种帆船的图纸,给刘招娣学习。

    说起这两种帆船,徐盛是十分熟悉的,前世还亲手制作过两艘小模型。

    飞剪船:特点就是航速快,每小时可达12~14海里,结构坚固,最大可以达到3000多吨。不但排水量大,船型也特别优美,用途广泛。缺点就是cao控难,造价有点高。

    盖伦船:这种帆船外形就像个酒瓶,航速适中,cao纵简单,造价低,关键就是特别能装货,适合大批量制造。

    等徐盛亲眼看见两艘船模时,第一时间就喜欢上了。刘招娣不愧他大匠传人的身份,个个细节都被制造的很精细。连船板接口的卯榫都缩小做出来了。大体造型上跟徐盛记忆中的两种帆船差不多,但是仔细一看,又有些许不同。

    很多地方被加入了中国造船的精髓和优点,比如木材接口更多的是采用卯榫结构,而不是西方的粗暴钉合。盖伦船那胖乎乎的身形也被修饰的比较圆润,飞剪船线条变得更加流畅。在船首和船尾,刘招娣还雕刻上了精美的东方纹路,风帆也被精细的绑在了桅杆上。整个看上去很精致,很漂亮,就如同艺术品一般。

    “老刘,做的很好,去试试看,看看效果到底怎么样。”徐盛看来看去,也没看出什么问题。

    “伯爷稍后,我这就安排。”刘招娣赶忙去叫自己的帮手去了。

    不多久,两艘艺术品一样的帆船稳稳的停在了渭河上。每艘船都系上了长长的保险绳,在是怕风吹跑了收不回,或者是沉船了好打捞的保险。

    刘招娣两手分别抓着绳子,一脸紧张。

    “老刘,别紧张,万一不行再来就是,失败就是成功他妈,不断努力下总会成功的。”徐盛宽慰到。

    “行,听伯爷的。”刘招娣送开了手中的绳子。

    两艘船模在河风的吹拂下,风帆慢慢鼓起,开始向前航行。

    一段距离后,盖伦船的速度明显比不上飞剪船。但是稳定性上,盖伦船似乎更好点。或许等真正造成了大船,飞剪船重心的问题就会不存在吧。反正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徐盛也没经验,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看着两艘船模以极快的速度航向远方,瞬间就只看见点点白帆。

    徐盛满心欣慰,仿佛看到了大唐海权的崛起,看到了海上贸易的兴盛,看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