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2章:议事 (第1/2页)
户部左侍郎耿书元继续说道: “玉米,红薯,土豆的推广种植,遇到了些问题。” 说到这里,他停下来看了看大明王王宇,见对方没说话,就继续说: “在以往,百姓都习惯种粟栗,稻谷,小麦等主粮,玉米,红薯,土豆是粗粮,只是辅助,耕种的不多……这种习惯,要改变会有不少麻烦。” “再有就是,因为战乱,普通老百姓为了吃饱饭,他们倒是愿意种产量更高的玉米,红薯,土豆。但是,那些拥有足够多田地的人,他们原来种玉米,红薯,土豆等,是作为粗粮,用来喂牲畜的,所以根本不愿意大量种植玉米,红薯,土豆。” “还有……因为时间紧,不能错过春耕,战乱后个地方官吏减员很多,要落实推广任务,人手有些紧缺……” 说了一堆问题,户部左侍郎耿书元心里没底气,最后说些好的:“目前,京师,山东两地,除了那些有足够田地的人户有意敷衍外,其他普通百姓很配合,两地推广比较顺利……” 玉米,红薯,土豆,都是粗粮,有粟米和稻米吃,谁愿意天天吃粗粮? 而且,粗粮也卖不出什么好价钱。 所以,士绅地主等拥有足够土地的人,肯定不愿意多种粗粮。有的甚至表面应付,暗地里捣乱。 他们中甚至有些人希望自己天天有好粮食吃,不希望平民百姓吃好,甚至还期待着灾荒之年,通过高价卖粮食发大财。 这种现实,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大明王王宇也很无奈,不过也有其他应对方法,说道:“看来,推广玉米,红薯,土豆,指望不上那些地主了,只能依靠普通百姓!” “这样,户部指定出奖励措施。对于种植玉米,红薯,土豆的人户,每一亩地,减免一定的赋税,种得越多,免税越多。 产量达到一定标准,可以进行嘉奖。若果有担心种出太多无法吃完的,朝廷可以承诺,以公平的价钱进行收购。要让他们看到,种的玉米,红薯,土豆越多,获得的好处越多。” 总之,就是奖励耕种,增加积极性。 至于那些士绅地主等人,不强求。 先把广大普通老百姓的积极性提起来,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问题,天下便可安定。 “至于人手紧缺问题……” 大明王王宇扶额,头疼。 任命官吏,若是马虎,后患无穷!所以选拔官吏,要谨慎,更需要时间,不可能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就把各地所却的人全部填补上。 “前南明朝廷有许多才能,大明王宽厚待他们,想必会有不少人愿意为华夏帝国效力。” 吏部尚书张良说道:“吏部会尽快完成对他们的考核,然后安排就职,填补各地空缺。 此外,臣建议,户部可以效仿工部。” 效仿工部? 众人看向工部尚书曾辉。 曾辉纳闷,问:“张大人,工部与户部有很大不同,如何效仿?” 大明王王宇倒是明白过来了,说道:“张良,你的意思是让户部也效仿工部的临时工制度?” 工部之前不是很缺人手吗? 后来大明王王宇想出了“临时工”这个方法,就是工部在各地做事,缺人手时,可以临时雇佣人,完事后就解除关系。 原来,凡是在工部做事的都有官职。没有“工人”一说,工人就是那些服劳役的人。 现在,各地要许多人去修缮水利。 不是农忙时,还可以以工代赈招到人手。而农忙时,就没什么人了。 如此,就要专门雇佣人手,而且需要很多,但工部根本没有那么多官职安排。 所以,大明王王宇就建议采用“临时工”的方法。 “原来是临时工!” 工部尚书曾辉恍然道:“临时工,是当初大明王做出的英明决定。是很好的方法,通过临时工,为工部解决了临时需要大量人手的问题。 事情完成后,临时工就会离去,不会造成负担,反而能节省不少开支。” 随后,工部尚书曾辉详细的为众人讲述了一下“临时工”,以及工部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此法,甚好!” 户部左侍郎耿书元赞叹道。 户部安排清丈田地,推广玉米,红薯,土豆,需要的人手,其中大部分也是劳力需求,采用临时工的方式,合适。 只要工酬好,害怕招不到人? 大明王王宇点头道:“对于临时工,一定要记住,要以书面文书的方式,形成一种临时工合同,在其中约定酬劳,时间,所做事情的内容等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