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7回 世界杯国足折戟 析败因皆同一理 (第1/2页)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成为了本回故事的开篇。这是一首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的诗,诗中点明了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之所以选择这首诗开篇,是因为我们的故事讲到了首次进入世界杯的国足折戟沉沙。这届号称史上最强国足的队伍在两年后的亚洲杯上夺得亚军,从此后中国男足便一蹶不振就此沉沦。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人口第一大国,奥运金牌强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有望成为第一的中国,我们这个足球迟早会搞起来。我们的近邻日本早在二十年前称霸亚洲时就曾经说过,亚洲足球的荣誉和辉煌迟早是由中国队书写的。可为什么中国队到现在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沦落为亚洲二流了呢?这就还得提起我们的开篇诗《赤壁》,这首诗最为核心的主题其实就是“机遇与命运”。这就像相声里太平歌词《太公卖面》的唱词一样:石崇豪富范丹穷,运早甘罗晚太公。彭祖寿高颜命短,六人俱在五行中。我们不是在宣传宿命论,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去承认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件事、一个项目的成与败还是由七分实力和三分运气决定的。有时,善于投机的人抓住机会用足了那三分运气也可能得到一时的成功,国企蛀虫便是如此。总会有人说,历史都是成功的人书写的。但当你真正翻开历史,你才会发现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是非成败,善恶忠jianian,公道自在人心... 闲言少叙,书接上文。上回书正说到李华带来了许多二分厂不利的消息,大家都想让我分析分析。有些时候,鉴于职业的原因我不便多言。只好打了个比方,让大家自己去琢磨了。李华特别的机灵,可谓一点就透,他把话题又转到了中国足球队上来,让我预测一下最后一场能否赢球。我笑着对李华说:“兄台,让国足赢球,你真的想多了。这届世界杯的失败早已注定,我们还是要从闫主席制定的三个一目标说起。”在单身宿舍,兄弟们对我的高谈阔论最是捧场,因为我经常有惊人之语和与众不同的论断。这哥四个,听见我又要穷白话,都坐好围了一圈对我说:“关儿,你快说说。”我基本属于人来疯,一看观众都到齐了,我就白话上了。咱们话说这届韩日世界杯,我们就得从亚足联副主席龙哥的妙手一抽谈起。由于日韩联合举办世界杯,作为东道主直接晋级决赛圈。我们抽签分组又成功的分在了A组,避开了伊朗和沙特。这让我们以小组第一的身份提前出线。出线后的中国足协出线了幻想,也与当时的主教练米卢产生了分歧。当中国队在决赛阶段与哥斯达黎加、巴西、土耳其分在一组时,中国足协仿佛又看到了晋级16强的希望。然而,久历江湖的老狐狸米卢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队在世界杯上只要不输的太难看就已经是胜利了,这仿佛一盆冷水泼在了足协官员们的头上。闫主席辗转难眠,于是为国家队定下了“进一球,得一分,赢一场”的递进式目标。其实这只是他们的托词,他们真正的幻想是小组出线,进16强。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也没有信心说出口。于是找了这个“巧妙”的掩饰。然而,这在管理上可是犯了兵家大忌。管理目标是需要一致性的,进一球是只要进一个输100个我们也不嫌丢人,反正进球了。得一分就是我就是摆大巴、铁桶阵、找11个大胖子把门堵死也得守住一场平局。赢一场那就相对比较难了,几乎就是做不到。不管怎样,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就要围绕目标将任务分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千斤重担大家挑,这才会达成目标。可足协提出来的递进式目标也就是没有目标,何谈围绕目标采取具体措施呢?这就像一个企业,制定下一年的目标:少亏当赢,不亏就行,盈利更好!说了半天其实就是没想法,混日子,没羞没臊的活着就行呗!说了半天,这届韩日世界杯中国男足的未来早就在管理混乱、目标错位、自我怀疑中注定了,注定是一场悲剧。 我说到这,毕建拦住了我的话说:“小关,你说的太对了。好多话我也是深有同感,但是没有你总结的好。不过我和你有一点看法不一样,我觉得闫主席这人还是不错的。”我也觉得毕建说的还是挺对的,闫世铎从执掌足协开始,从起初的杀无赦、斩立决,到后来推出健康联赛快乐足球和中超联赛,闫主席还是很用心的。无奈的是,闫主席对于足球来说是个门外汉,具体管理工作更是不太熟悉。我们前文书曾无数次的提到,干一件事,干一番事业光凭着一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光有热情只能是具备了成功的一个小前提,距离真正的成功还有十万八千里。就像那国企里的蛀虫他们因利益而有热情,天天把造孽当成毕生的事业,越干越造孽。在毕建口中还算不错的这位闫主席,后来有人专门为他的工作历程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他始终是一个中国足球的不知情者》,这也算是绝妙的讽刺了。不过,最起码闫主席还是守住了底线的,他的继任者龙哥不就因为受贿罪判了十年零六个月嘛!当然,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也只能告诉毕建:“人不错和懂管理是两码事儿。”毕建对我的观点深表认同。经过我的分析,我固执的认为2002年韩日世界杯,目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