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乡野渔村 (第1/2页)
大晋天元六年。 天降祥瑞,下降七色祥云。 往后十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天元十六年。九月中旬,入秋的天南府,空气已经有些许凉意。 黎明时分,细密的小水滴凝结成巨大的雾网,将整个洪湖村笼罩在其中。 远远的就能听到,村子里传来鸡鸣犬吠声。洪湖村辛勤的村民开始了他们忙碌的一天。 在天南府涑漓江之上。一支竹筏,一盏油灯,一对爷孙。 水面传来船桨的击打声,和远处山林中的狼吼声。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们,祖辈们都是靠打渔狩猎为生。 轻盈的竹排,缓缓的驶进码头。九岁少年郎终究抵不过倦意,早早的就依偎在白发老者怀里睡着了。 竹筐中满满的鱼,是对这对爷孙这一夜劳动的眷顾。 老张头对孙子说:“二娃啊!都是爷爷没有用,苦了你。哎!”传来爷爷的几声咳嗽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张凡。 “爷爷!”睡眼朦胧的少年郎,眼刚睁开,便脆生生的喊了声爷爷:“二娃这些年过的很好,很开心。爷爷你身体不好,少说话。等会回去,把这条黑鱼炖汤给你补补身子。” “好孩子,真懂事。”张老头轻轻地抚摸着张凡头道。心里欣慰至极。 刚进村的爷孙俩,就看到村里几个壮汉拿着狩猎工具进山了。 过路,王二婶家门口时,懂事的张凡说了声:“二婶,王叔进山了没?” “进山了,二娃啊!你和爷爷打鱼回来了。”王二婶满脸慈祥的笑着对张凡道。 对这个年纪小小,却懂事孝敬的孩子。她是打心底的喜欢。 “是的。二婶!等我吃完饭,给爷爷炖好鱼汤,就和你家大汉,一起进山去找王叔,看他们狩猎去。” 王二婶向自家屋里喊道:“大汉啊!张凡都回来了,你快起床。等会去张凡家玩去。” 转回身,王二婶就对老张头道:“张大伯,听在朱员外他家干活的唐大哥说。后天一早太虚门的仙人,要来我们大田乡,这边招十岁以下的童子了。” “你家张凡也可以去,到时候正好和我家大汉做个伴。要是有仙缘,以后就可以长生了,那里还管吃管喝,选上的每年还有一百两银子。生活也好过了。”二婶看着经历岁月磨砺,白发苍苍的老人道。 张老头听后道:“嗯!希望孩子们都能选上!选上了就不会在挨饿,只能在这一片天地忙碌着。还有希望长生,不会发生二娃他父亲的事。我那个短命的儿子,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每次想起他那可怜短命的儿子和儿媳,老张头都会伤心叹气。而每当这时候,张凡都会对爷爷道:“二娃有爷爷陪,就已经很好了。爷爷你也别伤心,在伤了身体就不好。”说着说着,这对爷孙便回家了。 我们的主人公,张凡、小名二娃。是个瘦骨伶仃的小孩,皮肤黝黑,个子不高。却有一双琼琼有神、明目清晰的眼睛。穿着一身打着补丁的旧衣服。一个朴实地山野孩童,却有着早当家的样子。 他刚出生,母亲难产去世。让这个本就贫穷的一家,雪上加霜。他的父亲从那以后,也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人也快速的衰老了。 在他两岁,一次进山狩猎中,被山里的灰狼吃了。留下他和他爷爷两人相处至今。 五岁的张凡,就开始跟爷爷进山狩猎。现在爷爷老了,身子也一天不如一天了。他就天天和爷爷以捕鱼为生。 午后。吃完饭的张凡和王大汉进山去了,同时进山的还有李家、孙家、唐家的孩子。 当然,不会少了朱大员外家的朱冲、朱华这两个孩子的。这两个孩子,每次都带着一群孩子,跟在张凡后面进山。每次,这一群孩子,都打着欺负张凡的主意。 在这一群,洪湖村的孩子们中。张凡身手最为敏捷,每天都要打渔狩猎,身体也格外结实。时不时还能采到,一些稀罕的药草卖给镇上的药铺。赚来钱替他爷爷抓中药,补补身体。 是大人们口中别人家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