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集天下之力 (第2/2页)
辰之后,老吕便喜笑颜开地离开了,随后他便以“家天下”为别名,表了一篇长达四五万字的,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开始,一直到如今的建炎南渡,新皇登基后的绍兴改制,俨然就是一部编年体的大宋史记,只不过这其中加了很多他个人的评论,大宋是如何由盛转衰,由强变弱的,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这篇文章一出现,本来吵得火热的战和之争竟然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因为是人都知道,能写出这种文章的人,必定位居中枢或是宰辅重臣,否则别人不可能知道的那么详细。 “皇上在犹豫什么?”钟相眉头紧皱,手里拿着最新的一份喃喃自语道。 “大人,皇上是怕有后顾之忧啊!”杨么年约四旬,身材高挑,面皮白净,颌下两缕长须让他看起来更象一个儒雅的读书人。 钟相道,“皇上想多了,值此大事将起之际,岂可瞻前顾后,畏畏尾啊?” 杨么道,“大人,我不这么认为。” 钟相知道他智计远胜于己,拉着他坐下来说道,“你跟我讲讲,皇上是怎么想的?” 杨么坐下后说道,“大人请看这篇,如果我所料不错,此文必出自吕相之手,而吕相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怎能没有皇上的授意?所以我推定,皇上是在等!” “等什么?”钟相问道。 “他老人家在等那些重要的人出来表态。”杨么道,“民意说到底来脱不开自身的那个小圈圈,真正会影响到朝廷决策的是那些朝廷重臣,他们之中有很多是南方官员和主张议和的人,恐怕不愿北伐是他们的意思。” 钟相猛地拍了一下大腿,“对!皇上真正担心的是这些人。你马上以我的名义也写一篇文章,把我们的态度告知天下,也好让皇上放心。”
杨么点头道,“好,我这就去办!” 第二天,钟相以“洞庭湖钟相”的实名署名表了一篇洋洋洒洒长达十万字的的壮志豪文,全版刊,顿时引了一场巨震。 谁不知钟相是什么人?那可是洞庭湖上的朝外朝,此人竟然也在有“国家”背景的大报上表实名文章,放言愿为恢复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豪情壮志岂是那些食君之禄的当朝官员可比的吗? 于是剧情迅反转,他钟相都敢说这样的大话,我们凭什么不能?转瞬间各种各样的实名署名文章纷至沓来,中心思想都只有一个,请战! 范浚笑了!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赵天赐暗松了一口气,是时候了。他把范浚叫了过来,“咱们共同署名,表一篇结语,结束这场辩论吧!” 于是在随后的新报中,署名为“国家大政”的作者表了一篇五万多字的“社评”,详细阐述了让大家参与辩论是战是和这个问题的初衷和最终目的,并在结语处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诗: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sao更短, 浑欲不胜簪。 最后还附上了当今皇上的寄语:但愿从此汉儿不为奴! 这一番下来,所有原本还主张议和的人全部闭口不言了,他们当然不会担心朝廷会把他们怎么样,但是心中难免有点失落,好象站错队了? 没过三日,钟相便遣杨么送了二千石军粮过来。 在密室里,赵天赐接见了杨么。 “钟将军那里情况怎么样?替我感谢他关键时刻助我一臂之力!”赵天赐道。 杨么见过礼后便坐在他身旁,闻言道,“我家大人并没有帮皇上做过什么。” 赵天赐笑道,“要不是你的那篇,是战是和的论战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呢!” 杨么笑了笑,“皇上果然英明,竟然能猜出那是出自我的手笔。” 赵天赐道,“这也不难,我见过你请战的奏表。” 提及此事,杨么还有些不甘心,“皇上,我本就是武人出身,如今大敌当前,自当是我等为国效力之时,皇上为何不允我上阵杀敌呢?我家大人也有此想法!” 赵天赐奇道,“他也有这个想法?他……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处了?” 杨么道,“钟大人也对我提起过皇上对他所言之事,现在外压一撤,……弊端已然显现了。”8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