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天下为棋_80扦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80扦插 (第2/3页)

儿,这红苕在边关生长得很好……”

    贾母道:“所以万岁就过来了?”

    贾玖道:“是张游击跟万岁上了折子,万岁今日驾幸嘉善长公主府,跟嘉善长公主说起下面的人又用祥瑞骗他,孙女儿才跟万岁说了红苕的事儿。”

    贾母一听。道:“万岁可说了什么?可有给什么赏赐?”

    贾玖苦笑道:“老太太,如今我们家哪里还敢求什么赏赐?能够保住性命就不错了!”

    贾母一愣道:“你是说宝玉的那块玉?”

    疑问的句式肯定的语气。就是贾母如今都把贾宝玉的那块玉当成是烫手山芋。如果不是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处置掉这块玉的话,贾母早就把这玩意儿给砸了。不过就是一时半会儿地没有办法收拾这块石头,贾母也叫人把贾宝玉的那块通灵宝玉压在了箱子的最底层。现在贾宝玉戴在脖子上的是金质的寄名锁,并不是那块通灵宝玉。

    贾母根本就不需要贾玖来回答。就跟贾玖反复强调的那样。贾宝玉的那块石头对整个贾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经历多当年王氏女的种种,贾母很清楚朝廷在某些事情上的态度。可以说,贾宝玉能够活到今天,完全是因为他自己不成器和自己对他宠溺无下限,不然,贾宝玉跟其他的孩子一样早早地读书在读书上展现自己的天分,那么那年落水的就不会是眼前的这个孙女儿,而是贾宝玉了。

    对此。贾母的心中严重怀疑,自己的小儿媳妇到底是有没有脑子的,居然闹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来!为了争权夺势。居然拿全家人的性命当儿戏!当初的自己是被驴踢了脑袋么?怎么会忘了封口,反而跟着发疯将事情闹得满城皆知。

    如今后悔却是迟了。

    想到这个,贾母就阵阵心塞。

    作为一个历经世情的老人,贾母当然知道红苕的好处。若是当初没有贾宝玉的事儿,只怕这会儿贾家就是世袭罔替的公爵府了,哪里会是什么一等神威将军府!甚至只要红苕在。就是改朝换代,贾家也会跟孔夫子的家族一样被人高高在上地供奉着!甚至贾元春根本就不用有这么多波折。说不定跟丽贵妃一样,进宫就是正儿八经的妃子呢。

    想到自己居然跟这样一桩大富贵错身而过,贾母悔得肠子都青了。

    沉默了一会儿,贾母这才开口:“二丫头,那这红苕之事,如今如何了?”

    贾玖苦笑道:“还能如何呢?有宝玉那块玉在,若是再弄个红苕出来,只怕有人会说我们家天命所归。那个时候,就是我们家没有造反的心思,上面也容不得我们的。父亲和哥哥又在北面,也不知道好不好,孙女儿就用这红苕跟万岁交换,让万岁无论如何要让父亲跟哥哥平安归来。”

    “就一点好处都没有么?”

    贾玖道:“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边关之人应该知道我们家跟红苕之间的关系的。只是外头会不会让我们得了这个功劳也难说。我们家能够拿回一部分原来属于我们家的军中的影响力就不错了。”

    贾母一愣,忽然跟xiele气一般,软在了填漆榻上。

    他也知道,贾玖这样做,已经是最好的安排了。若是不把这红苕送上去,只怕日后爆发出来,贾家怕是没有人能够活下来。用来换自己的儿子平安归来,贾母还有什么不愿意的呢?再者,贾玖也说了军队中人还是知道自己家的好的,这就够了。

    贾母到底是为母亲,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贾母叹息一声,拍拍贾玖的手,道:“二丫头,难为你了。放心,没事儿,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你父亲平安回来,只要人还在,将来说不定还有好事儿等在后头。既然你父亲做了这么一件功德出来。他自然会得到漫天神佛的庇佑。”

    贾母没有让贾玖继续留在他的屋子里。他也需要时间整理自己的心情、理清自己的思路。贾玖相信,只要贾母有一点脑子,他就会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做。

    倒是晴雯。他怎么也想不透,所以等他们三人爬上了骡车,就忍不住问了:“姑娘,老爷为什么一直都不跟朝廷报喜呢?若是老爷早早地跟朝廷报备过,也没有这么多的事儿了。”

    贾玖叹息一声,道:“作物的育种与改良最是急不来的,甚至一二十年都看不见起色也是有的。毕竟人家在这大地上生长了数千年。还人家呼啦吧唧地该了生活习性,哪里是这么容易的事儿?!也就是这种东西最是忌讳急功近利。可是二太太是怎样的人品。我们都很清楚。别的不说,就说宝玉的那块玉。当年父亲若是把红苕报给了朝廷,再闹出宝玉衔玉而生的事儿来,只怕这会儿家里已经人丁寥落了。由二太太身上。我们也可以知道王家都是些什么人。换而言之,他们王家借着我们家的力进了万岁的眼,如果不做那些有的没有的,也少不了他们的富贵,可是你们看看他们后来做的?这红苕是好东西,只怕被他们一折腾也成了祸国殃民的祸害了。”

    晴雯道:“祸害?怎么可能?”

    小红笑道:“晴雯,姑娘说的也是事实。你想,既然这东西这么高产,王家人为了在万岁面前露脸。哪里会由着下面的百姓继续种植稻米小麦?只怕鸡飞狗跳地逼着下面的百姓全部改种红苕了。百姓们一来没有种过红苕心里没底,二来也不知道种植红苕的窍门在哪里,一来二去的。哪里不心存怨望的?再者,朝廷如今的律法可是说得明明白白的,能够用来纳税的也只有那么几种粮食。等秋收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收了数以万计的红苕,却没有人来收。一方面是一刻都不能拖延的赋税,一方面是根本就卖不出去的红苕。若是落到这样的结果。老百姓还不跳起来。那才是官逼民反呢!按照王家人的脾气,好的是他们的。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