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四章 李元景 (第1/2页)
大唐不良人卷一少年游侠客第五十四章李元景永徽三年四月,武媚娘生皇子李弘。 李弘为武媚长子,大唐皇帝李治第五子。 按后世人的眼光看,李弘的父亲是皇帝,爷爷是皇帝,曾祖父还是皇帝。 未来,他还会有一个当皇帝的母亲,以及两个当皇帝的弟弟…… 足可以称上一声“六味地黄丸”。 五月,武媚娘被封二品昭仪。 所谓母凭子贵,后宫那些妃嫔不管心中如何嫉妒,表面上却也无话可话。 吴王府。 院前的小池上飘着浮萍,清澈的水流从竹管流淌而下,在池上带起圈圈涟漪。 天气已经开始渐渐热起来。 书房的窗都被推开,好让院内带着花香气息的风,能吹进房里。 吴王李恪此时手捧一书卷,水在窗前,远远看着小池中流动的水波,仿佛化作了石像。 良久,听得身后有人轻声道:“殿下。” 李恪没有回头,而是将手里的书抬起来道:“这本书据说是春秋时李耳写的,传下来各个版本,有叫三千言、五千言,也有叫老子和道德经的,我最近在读,感觉颇有收获。” “殿下说此书好,必然是极好。” 身后女人的声音越发轻柔:“说来战国时提出五德终始论的阴阳家邹衍,还有方士,道家,都颇受此书影响。” 李恪点点头道:“读了此书后,我现在越来越沉得住气,你知道为什么吗?” “为何?” “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话说完,身后的女人顿时哑口无言。 吴王李恪要是不争,这局就没办法再继续了。 “不争,不是要放弃,而是一种更高明的策略,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李恪自信的道:“从永徽元年至今,已经是第三个年头,虽百般谋划,但却无一成功,问题出在哪里?” “在下驽钝,还请吴王指点。” 李恪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自顾自的说下去:“永徽元年,我被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加授太子太师、安州都督。 看似地位越来越高,但手中权力却越来越少。 直到今年,朝廷仿佛忘记了我这个人。” 将手里的道德经随手扔在桌上,李恪转身看向身后的女子:“长孙无忌知道我想要什么,而我也知道他想要什么。 他有朝廷大义名份,权倾天下的资源,而我,现在只是一个虚名的吴王。 我只有一次机会,若再不成,只怕便有覆灭之险。” “吴王……” 李恪挥手打断对方想说的话:“最近读书,想明白很多事。既然长孙无忌盯着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妄动,让他抓到我的破绽。” 自得的一笑,他继续道:“一动不如一静,只要不动,便立于不败之地,而长孙无忌的敌人那么多,他不可能一直把精力放在我身上。 等他懈怠的时候,就是我们的机会。” 从他的角度看过去,一眼看到苩春彦强笑的脸。 “吴王,从去岁到如今,按您的意思,我们一直隐忍,究竟还要忍到什么时候?” “不急,机会快到了。” 李恪抬起下颔,眼里精芒闪动:“最近,我嗅到一种味道,有些人在暗地里谋划些什么,或许……” “殿下!” 院外有人高声道:“房家三公子求见。” “房遗则?” 李恪脸上露出讶异:“他来做什么?” “在下此次求见,是特地来为司徒大人解惑。” 一个穿着道袍,留着三缕长须的中年道人,向着荆王李元景下拜道。 “哦,你能为我解什么惑?” 坐在上首的李元景,眼睛眯了起来。 荆王李元景,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第六子,母为贵嫔莫丽芳。 三十余岁的他,现在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继承太原李氏的基因,他身材长大,脸颊瘦长,一双眼睛如刀锋般,极有神采。 唐武德三年,他被封为赵王,授安州都督。 贞观初年,历迁雍州牧、右骁卫大将军。 贞观十年,改封荆王,授荆州都督,转鄜州刺史。 李治即位后,李元景进位司徒。 可以说,李元景是宗室中极为重要的人物。 不过说也奇怪,最近他好像受到什么魅惑,总觉得精神不振。 如今虽然还能强打精神硬撑着,但两眼之下深黑的眼圈,还是出卖了他的疲乏。 站在阶下的道士抱拳道:“我听说荆王最近身体有恙,所以特地来毛遂自荐。” “我的身体壮得能打死老虎,有什么恙?” 李元景失笑摇头,抬头见那道士依旧站着一动不动,仿佛苍松一般,心里不由好笑:“你会岐黄之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