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二章 头上悬着一把刀 (第2/2页)
如你。” “自家兄弟,说这些做甚,喝酒喝酒。” “对了,我家那位说想见你……” “你爹?苏烈?” “除了他还能有谁。” 阳光投在甘露殿上方。 忽尔,从殿中发出一阵轻快的笑声。 “陛下,何故发笑?” 武媚娘双手抱着安定公主,看着长子李弘正在乳母的带领下,在殿内晃晃悠悠的走着。 她听到笑音,回头看去,正好看到刚下朝的李治,双手扶住腰间玉带,嘴里发出畅快的笑声。 不记得多久,没听到他如此笑了。 记得他好像从做太子时起,便是个谨慎的性子。 武媚娘抱着小公主向李治走过去。 李治抖了抖袖子,颇有些扬眉吐气道:“媚娘,你是不知道,今天在殿上,他们又想出妖娥子,结果被朕给压下去了。” “哦,出了何事?” “你还记得上月修长安城外郭之事吗?” “略有些印象。” “数日前完工,结果有一位雍州参军薛景宣的折子,说汉惠帝建长安城,很快便晏驾了,今又修长安城,只怕会有不祥之事。” 一听李治所言,武媚娘不由大惊,双手下意识抱紧怀里的安定公主:“是什么人敢诅咒天子!” 李治摆摆手:“你先听我说完,朝堂里这个折子上来后,你知道发生了何事?” “愿闻其详。” “于志宁等以景宣言涉不顺,请诛之。” 于志宁,本姓万忸于氏,字仲谧,雍州高陵人,鲜卑族,北周太师于谨曾孙,中书舍人于宣道次子。 大唐行三省六部制,宰相之权被一分为三。 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和尚书省的仆射,各分担宰相一部份职能,有时也有称这三者为宰相的。 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这二者毕对天子的旨意有封驳之权;尚书省则掌具体执行,下辖六部,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 这于志宁此时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兼太子少师,可称为大唐宰相,只不过,此人立场不明,且多有替长孙无忌等说话,颇让李治猜忌。 “于志宁所言……陛下是如何说的?” “朕回他,景宣虽狂妄,若因上封事得罪,恐绝言路。” 李治哈哈一笑:“我赦免了此人之罪。” 武媚娘哄了哄怀里的安定公主,好奇道:“陛下为何反其道而行之?” 她本冰雪聪明,稍微一想明白过来:“陛下欲千金买马骨?” “知我者,媚娘也。” 李治微微一笑,伸手握住安定小公主乱晃的小手,轻轻摇动着道:“朕现在所愁者,不怕有狂妄之徒,就怕被蒙蔽了眼睛和耳朵。” 武媚娘微微颔首。 不久之前,五品以上官员绝了言路,令李治发火的事,还历历在目。 正是那件事,令她和李治都意识到,长孙无忌一党,在朝堂中的势力,何其可怖,可谓一手遮天。 “陛下……” “对了,你稍稍准备一下,今日长孙无忌他们要来。” “是为了……”武媚娘轻咬了一下唇,把后面的话收住。 那些话,本不该她多问。 寒风凛冽。 永徽五年的冬天,似乎来得格外寒冷。 苏大为紧了紧衣衫,跨过永安渠,向家里走去。 心中烦闷,却无人可以诉说。 近一段时间,来自四面八方那种无形的压力更强了。 无论是县衙,还是鲸油灯的生意,或者公交署,甚至与自己相关的一切人,都感受到了,那股恶意的凝视。 头顶悬头长孙无忌那把刀,它迟迟未落下。 但所有人都知道,那把刀,早晚还是会落下的。 长孙无忌报仇,不分早晚。 这种随时随地,可能毫无征兆被来自上层的力量碾压的威胁,令苏大为的神经时刻紧绷着。 有时候,他也怀疑,自己是否应该离开一段时间,暂避锋芒。 但是想想身边那些人,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自己能走,那阿娘怎么办?聂苏怎么办? 还有周良、钱八指、南九郎,跟着自己的一帮不良人。 公交署上下。 鲸油灯的生意,思莫尔。 还有许许多多与他有形的,无形的,建立起关系的人。 那不是一个个符号,而是数不清的家庭。 不知不觉中,苏大为已经走到这一步了,成为许多家庭在大唐里生活的支撑。 “能退吗?不能退!” 一退,跟着他的那些人,都将万劫不复。 人在红尘中,怎能真的自由。 无数关系,既是人脉纽带,也是无形之束缚。 长长的叹了口气,苏大为推开自家大门,一眼看过去,眼神顿时一缩。 荒凉的院中,那株光秃的桃树下,立着一个熟悉的人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