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九章 论战(四) (第2/2页)
。 我信你个鬼,你个突厥汉子坏得狠。 “我怎么那么不信呢?” “你看我的眼睛,写满了真诚是不是?”阿史那道真一把抓住苏大为的手,直勾勾的盯着他道:“经过上次的行动,我觉得论兵法,没人比阿弥你更懂,所以不找你问,还能找谁。” “你少来,明明就是不敢去问苏将军吧,问我?嘿嘿,拿着《三国志》问我兵法?真是头一回见。” 尼玛,这么说来,后世传说某金人手一本三国志学兵法,看来并非虚言啊。 而且这都可以一直追溯到大唐了。 这么想的话,觉得颇有些荒诞。 就那什么……现实比小说更离奇。 “道真,你觉得拿本《三国志》问兵法靠谱吗?” “当然。” 阿史那道真扬起手里的《三国志》,那稀烂的封皮随着书页一起哗啦啦作响。 “这可是我阿耶教我的,他说了,如果能把此书读懂,用兵一定差不了,还说太宗以前也爱看此书。” 提起太宗,就没人敢不重视了。 “阿弥,其实道真说的也有些道理,这书里,却实记了许多精妙之处,若能细细揣摩,定有收获。”安文生插话道。 苏大为拍了拍脑袋,不再这事上纠结下去了,开口道:“你要问什么?” “哦,就是这个……” 阿史那道真翻着书,哗啦啦响声里,找到他折起的一页摊开来,向苏大为展示。 “你看这里,街亭之战马谡不依军令,因失街亭,被诸葛亮斩之。” “嗯?这有什么问题吗?” “当然有。” 迎着苏大为和安文生好奇的目光,阿史那道真侃侃而谈道:“马谡为诸葛孔明的参军,从军多年,应该说经验并不差。 他明明是诸葛孔明的人,却为何按军令行事,不堵住要道,反倒跑到山上扎营,阿弥你说,这里面,是不是很有意思?” “有意思是几个意思?” 苏大为听得有点懵。 他虽然听过马谡失街亭的事,但这跟眼下唐军有什么关系? 完全不明白阿史那道真的脑回路,提这个是啥意思。 安文生在一旁若有所思道:“马谡原为诸葛亮的幕僚,一个被诸葛亮看做自己人做培养的谋士,在街亭之战却没有考虑到水源这么基础的问题,想来确实有些奇怪。 连普通人都懂水源、粮道,乃是大军的生命线,马谡如果不是蠢人,不应该会犯这种错误。” 能被诸葛亮看中的人,自然不可能是蠢。 要说坏那就…… 除非诸葛亮眼瞎。 可实际上诸葛亮乃蜀汉少有的文武全才,除了马谡这件事,也没听说他用人方面有什么错误。 听安文生这么一说,苏大为一边跟他们俩碰了一杯,喝了口酒,感觉也来了几分兴趣。 “街亭之战我记得是诸葛孔明第一次北伐吧?” “没错。” 提起三国旧事,安文生侃侃而谈,便如掌上观纹。 “当时诸葛孔明策反陇西三郡土人,靠着本地大族带路,进入了陇西。”说着,安文生沾了点水酒,在桌上划了几条线。 “你们看,这便是诸葛进兵之路线,一路以赵云、邓芝为疑兵,走的是斜谷,以分魏军之势,从斜谷往前是斜谷道,而后便是陈仓故道,可通往散关或是陈仓。 此为西汉开国时,张良献汉王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指的就是这条路。” 安文生点了点,接着道:“但是这条路,魏军不可能不防,所以只能为疑兵,硬打,便打成消耗战,蜀军从汉中出发,沿路多山,粮食转运困难,一但成消耗战,必然后勤吃紧,难以持久。” 苏大为听了连连点头。 阿史那道真则是眼前一亮,一脸惊喜的看向安文生,仿佛找到了知音。 “第二路,便是诸葛孔明自己的主力,从阳平关往祁山进军,再往前便是天水,至于马谡军,则是沿着这条道继续往前,过天水,便是街亭,如果打通街亭,便是魏国的萧关,也是通往关中的重要门户。” 停了一停,等苏大为和阿史那道真消化了一下信息,接着道:“我和师父曾经讨论过诸葛孔明的用兵,包括前后数次北伐。 如果我们站在诸葛孔明的视角看,从汉中出发,无论是走斜谷,走子午谷,还是走陈仓,都会遇到同一个问题,就是被魏军迎头堵在山区,兵力施展不开,然后便是拚消耗。 蜀国以一州之隅,想跟占据中原的曹魏拚消耗,那是下策。 而且考虑粮道后勤问题,以上几条路都不是好的选项。 西汉张良故计,已经不可复制。”【本章节首发.爱.有.声.小说网,请记住网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