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_第一百一十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四章 (第4/5页)

   这些死去的,都是大唐的脊梁,大唐鼎立关中,控扼天下的精华所在。

    被李敬业败家,被天灾摧毁,如今已是毁于一旦。

    这种情况,休说去对付攻入西域的大食人。

    对付西域诸胡和突厥人的叛乱。

    就是能否再弹压住天下,保证大唐各州不生乱子,都还是未知之数。

    大唐执行强干弱枝之策。

    天下共计六百三十四个折冲府,有两百六十一处在关中。

    但如今,关中的折冲府算是废了。

    没有五到十年光景,恢复不过来。

    李弘脸色也很不好看。

    做为大唐皇帝,他清楚失去关中府兵,对大唐意味着什么。

    然而话还得继续说完。

    “除了李敬玄那次,还有薛礼前次率兵抵御大食,也是从关中抽调。”

    得了,全凉了。

    关中共计二十五万军。

    天灾败掉十万。

    李敬玄送了十万。

    薛仁贵又仆了五万。

    这特么就是全死光了啊。

    饶是苏大为有些心理准备,听到这些数字,嘴角也是抽了抽。

    牙疼。

    “关中受灾,元气大伤,关中的折冲府已是不堪用了,而且还得从各地抽调府兵,以实关中。”

    苏大为缓缓说着。

    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

    但是从各地抽调府兵,意味着大唐对各州各地的控制,又会降低几个级数。

    若一但有变。

    那就是泼天之祸。

    当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到这个时候,苏庆节突然骂道:“全怪那个萧礼。”

    这话提醒了众人。

    若不是萧礼克扣关中粮草,以致朝廷对灾情救济不力。

    若非萧礼激李敬玄,令李敬玄亲自领兵征西域。

    若非萧礼令薛仁贵抵御大食……

    虽然这些事情换一个人,也会做。

    但至少,出征不应该都从关中抽调兵力。

    至少在赈灾上,不会在那个时候抽调救命的粮草。

    萧礼这些做法,简直是掘断大唐的根。

    此人究竟想做什么?

    武媚娘的脸色有些难看,扬声道:“说起此事,萧礼现在究竟抓到没有?”

    都察寺卿严守镜忙上前道:“各地都颁布海捕文书,臣也派都察寺探员追查,但至今仍没发现此人。”

    “废物!”

    武媚娘冷哼一声,眼中透出寒光:“不管用任何代价,一定要抓住此人,哀家要亲自审问。”

    “喏!”

    苏大为在一旁暗想:萧礼这二货以为自己是穿越者,便想颠覆他认为不公的大唐,想玩一场星星之火燎原的变革。

    现在估计也是玩农村包围城市那套,不知钻到哪个乡下地方蛰伏了。

    但这家伙心术全用在这些阴谋上了。

    根本没有堂堂正正去做实事的念头。

    再说时移世易。

    以如今大唐的识字率,你就算把全部高门贵族,满朝公卿全杀光又如何?

    把大唐推翻又如何?

    没有识字率,全部文盲的百姓,怎么在废墟上建立起新秩序?

    而就算能建立起来,又凭什么那些人不会腐化堕落,不会从屠龙者变恶龙?

    没有后世的工业革命,生产力上不去。

    就始终是人吃人的世界。

    资源就这么多。

    不向周边异族去掠夺。

    便会内卷……

    收起这些想法,苏大为再次开口道:“关中乃天下根本,务必充实,臣建言,从湖广抽调富余丁口,以实关中。

    另外粮草从各地征调,只怕也无法填补关中缺口。”

    这话还用你说?

    户部颜道礼,工部阎仲和眉眼一挑。

    看苏大为颇有种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感觉。

    论军事,咱们不如你。

    但户部和工部的事,您老也别掺和了吧。

    那是咱们的份内事。

    左相阎立本抬头看了苏大为一眼,又看向新帝李弘。

    却见李弘道:“苏郡公说的这些,朝廷都已经明旨在办了。”

    苏大为点点头:“臣还有一个帮助关中恢复元气的想法,供陛下和太后斟酌。”

    “讲。”

    武后大袖扬起,双眼盯向苏大为时,眼中别有深意。

    关中受重灾,虽不符合大唐和关陇的利益。

    但对武媚娘和李弘来说,却未必都是坏事。

    至少,关中军事贵族力量得以削弱。

    这也意味着,对皇室的掣肘更少一些。

    武媚娘行事,能得到更大的自由。

    这也是她明知萧礼所做之事,有极大祸患,却也没有出言阻止的原言。

    政治只讲利弊。

    并不看那些人命和数字。

    只要目地达到。

    死一些人,对站在帝国金字塔最顶尖的人来说,也不过是一些数字。

    所以,阿弥,你可不要在这时给我出些妖蛾子啊。

    “关中受灾后,对西域的贸易往来也大损。臣建议,召在长安的西域胡商,命他们以粮草换我们的蜀锦、瓷器,百工。”

    嗯?

    李弘眼睛一亮。

    武媚娘若有所思。

    阎立本拈须不语。

    六部官员小声嘀咕。

    片刻之后,阎立本上前一步,叉手道:“天后,陛下,臣以为,苏郡公此计可行。”

    这便是大唐版的盐引策略嘛。

    据说后世明朝曾有一年受灾,守山海关的将士没有粮食吃。

    若从朝廷调拨粮草,费日持久不说,而且沿路消耗,等运到山海关,十不存一。

    后来朝中重臣向皇帝建议,对天下商人下令,运粮到山海关换盐引。

    明朝的盐是凭“盐引”才能兑换,相当于“额度”。

    有钱没关系都弄不到盐引。

    只要能换到盐引,便有大利。

    结果商人闻风而动,很快将粮草运集山海关,并且兑换到盐引,欢天喜地。

    这一个策略,朝廷省了粮草损耗。

    山海关将士得到需要的粮草。

    而商人得到盐引,狠狠赚了一票,可谓三赢。

    苏大为此策,没有那么复杂。

    但是效果也定然不差。

    如今从江南调的粮草,要先紧着神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