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巨匪_大开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开垦 (第1/1页)

    东北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是以小麦、黄豆、高粱作为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是在塑料温室大棚普及后,才开始大面积种植的。

    我地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满山遍野,大豆高粱啊,门前有两颗大白杨,整整齐齐的篱笆院,三间小草房啊,这首歌真实的东北农村生活。

    一八九零年,关门山方圆五十里,开始了,一片热火朝天景象。

    一头头大牲口拉着犁翻地,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景象,以前哪来的这么多大牲口啊。

    后边还有一个人跟着牛后边,用手推着一个像单轱辘车一样的怪东西,不过这东西非常好用。

    轱辘一罐里边就会漏出来装在里边的种子,播种的效率大大的提高了。

    基本上大牲口翻完一垄地后边推着小车也就播完种子了,这东西是少当家的研究出来的,非常实用,一个单轱辘木车就可以改装。

    车轱辘一滚就能把种子漏出去进行播种,之后后边的人拿着铁锹再把黄豆埋进土里就可以了。

    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种更多的地,把荒草甸子就有时间开垦出来。

    这段日子村民们索性就住在地里,在田间地头架上铁锅就做饭,晚上也不用担心。

    村里的民兵都带着土铳,和土步枪呢,等到了第二天就又开始了忙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春种秋收农民最忙碌的一段时间。

    沈麒对这次打开垦运动很重视,发动了,山上所有人下山干活,其实也不用发动,因为都在忙着种地。

    关门山是一个半农半匪的绺子,纯碎就是地头蛇,关门山可也以说就是一个小王国。

    有了这些大牲口,劳动效率提高了很多,结果没用上一周辖区内本来就有的田地就全部耕种完毕。

    剩下的就是高潮,耕牛轮番上阵,小孩子都扛着锄头铁锹,开始干活,所有人都加班加点的开垦规划出来的荒地,因为每多种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会多收获粮食。

    村民们虽然这段时间苦点累点,但是一想到年底家里会多余粮,过年家里的白面馒头可以多蒸上几锅,想一想就浑身都是力气,这是在种铜钱,种馒头。

    沈麒大大地低估了这个时代农民对土地的热情,看着那老人小孩齐上阵。

    不累的实在走不动了,是坚决不会下田地的,照这个开垦的速度,还有大概十天的时间。

    比起预计的三千五百亩开荒地,不出意外的话开垦四千二百亩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以前都是各扫门前雪自己家拿着铁锹种完这点地,差不多就播种时期结束了,一年到头还是那点地,在沈麒的思想教育下。

    所有统一开垦,集中起来,人多力量大,就可以最大的使用关门山辖地所有劳动力。

    孙烈臣也在忙着种地,再来到了关门山后,就觉得这个地方好像书上说的世外桃源与一般啊。

    在关门山这面大旗的庇护下,比外地强的多啊,在几个派来的村民的帮助下他也开垦出了几亩荒地。

    沈麒还要特意为他特批一匹马。但是被孙烈臣拒绝了。

    孙烈臣:“老弟啊,现在大牲口这么紧张,我孙烈臣咋能搞特殊啊。”

    孙烈臣他娘也不让沈麒特批马匹,我家开出几亩地暂时生活就可以了,过几天就盖几间草房,这地方太好了。

    我就在这里扎根了,哈哈

    一直到六月中旬大开垦运动才陆陆续续的结束。

    整个关门山附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围多了一大片的开荒地,沈麒到最后一统计,一丈量。

    结果奇迹般的开垦出了四千五百亩开荒地,都种上了,玉米【清朝时候就有了】,小麦,大豆,高粱,这些旱田作物。

    玉米差不过亩产一千斤,大豆差不多是亩产七百斤,小麦的产量是七百斤,平均下来每亩产量是八百斤左右再乘土地亩数就是差不多三百七十五万斤粮食换算成吨就是1875吨粮食。

    这只是开荒地第一年的保守产量,养活关门山,根本不是问题,靠人力是完成不了这个奇迹的。

    最大个功臣就是带回来几百头大牲口,但年底就可以收获几倍的价值,而且是和持续发展,良性循环,这样生活只会一年比一年好,没几年关门山就可以兵精粮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