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四二章:辽东八郡(二合一) (第1/2页)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八月中旬的高句丽遍地金黄。 成片的麦穗压弯了腰杆。 才刚刚抵达‘新家’,带着满身的疲惫,庄民们莫名迎来丰收的喜悦。 二十万从关中远道而来的百姓还没来得及安家,就被分配到各座城池收割稻麦。 半个月前,兴冲冲跑到辽东城举行丰收祭典的荣留王高建武,估计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最后会成为他人的嫁衣。 嘹亮的号子在田间肆意高歌,手中的镰刀割下一片片金黄。 田垄边上的马车来往匆匆,一车车谷物被运往城外的粮仓,堆积储藏。 驾车的汉子都是军中的将士,虽然自己的战马被拿来拉车有点大材小用。 但丰收带来的喜悦溢于言表。 这次北征高句丽,所有将士都分到了几十亩上好的田地。 以后,他们都是有房有地的地主,或许背井离乡,可那又有什么关系? 看了一眼不远处正在兴建的航空站,听说去一趟长安也只要一天时间。 将士们会心一笑,干起活儿来,更加的卖力了几分。 二十万庄民看着很多,其实分到各座城池,一座城也就是三万多人。 再加上今年的高句丽又是一个丰收年,这一点点人力有些忙不过来。 为了不耽误冬小麦的播种,将士们纷纷脱下甲胄,帮忙拉车,帮忙收割…… 离麦田不远的一处山坡上,几道身影昂首而立。 以李渊为首的世家家主们均在此列,就连远在平壤的杨义成也赶了过来。 “遗民的清剿刻不容缓,那些躲在深山老林,以及隐匿在海外孤岛的高句丽人,务必要一个不留的抓干净,这一点,大家都不能松懈,否则后患无穷。” 李渊双眼布满血丝,毕竟年纪大了,这半个月来一直紧绷神经,都没怎么好好歇息。 旁边几人闻言,只是微微颔首。脸上也都是疲惫之意。 崔尚望着那些满载谷物的马车,好不容易才露出一丝轻快的笑意。 听到李渊的话后,蹙眉道:“那些遗民匆匆躲进深山孤岛,没有足够的补给肯定活不了多久,而且,眼看就要入冬了,高句丽的冬天可不好过啊。” “什么高句丽?”杨义成闻言,嘴角轻扬,揶揄道:“现在只有辽东八郡了。” “哈哈哈哈……” 众人见她调侃崔尚,都是一阵开怀大笑。 李渊深以为然的点点头:“义成说得没错,如今只有辽东八郡,高句丽三个字已经成为历史。” 崔尚也是呵呵一笑,点头称是。 而后正着脸色。 “说回清剿遗民的问题,之前我们派出去的人马已经收到消息,大致能够确认几个窝点。” “山林里的好解决,关键是那些数不清的孤岛,清剿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这还不止,还有部分遗民躲到新罗和百济去了,我们已经派了使者前去交涉要人,但结果不是很理想,不管是新罗,还是百济,都有包庇之意。” “哼,区区弹丸之地,也敢挑衅我大国权威?” “除此之外,倒是有个意外的好消息……据说不少高句丽人出海逃往倭国,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半道上又被人送了回来。” “哦?” “说是倭国一个叫苏我虾夷的大臣,早先跟郎君有了约定,凡是逃亡倭国的高句丽人,统统遣送回来。” “这倭国人倒是识时务,免去了我们不少麻烦。” “是啊,而且还不止如此,听说他还送来了不少奴隶。” “奴隶?倭国人?”李渊闻言一怔。 崔尚点了点头,道:“不错,这事儿我也是刚刚收到的消息,据说是郎君花钱从他手里买的奴隶,数量还不少,足足有三万多人,其中女娃娃就占了一大半。” 李渊露出一脸诡异的神情,与杨义成相视一眼,两人都表示很茫然啊。 “有说买这么多奴隶做甚嘛?”李渊追问道。 崔尚摇头表示不知,想了想,又说:“听说郎君打算修建铁路,会不会跟这个有关系。” 李渊没有作答,关于铁道司的建设,他也略有耳闻,但也是知之不详。 “这次高句丽俘虏的奴隶已经接近六十万之众,他还买那么多奴隶做什么?” 杨义成等人也都是低眉垂目,心中暗自思忖。 ··· ··· 通往定襄的巍峨山道上,黄沙滚滚,步履震天。 蹒跚的脚步,伴随着叮叮当当的脚镣碰撞声,演奏出一曲别样的哀歌。 队伍如同川流不息的江河,由东向西,一眼望不到尽头。 奔跑的马儿卷起尘土,挥舞的马鞭带起一蹙血花,瞬间从队伍旁边飞驰而过。 被马儿踢飞的石子和细沙,打在一张张麻木无表情的脸上,已经唤不醒他们心中的斗志。 都说家国兴亡,匹夫有责。 可他们根本不知道国家是怎么亡了的。 直到大唐军马杀进家里的时候,他们才如梦初醒的领悟到。 可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沦为大国的阶下囚。 每天只有一顿饭,而且全程都在赶路。 队伍前头陆陆续续有人传来消息。 他们这一行人的目的地是大唐皇朝一个叫朔方的地方。 从今以后,他们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供人驱遣的奴隶。 事情做好了,那是应该的;若是做不好,迎接他们的就是一顿抽,这就是奴隶的命运。 这些人里,有不少都是高句丽的王公贵族,何为奴隶,他们这些人是再了解不过了。 正是因为太了解,而且以前没少对奴隶施暴,导致他们得到消息后,一个个都晕倒了过去。 只是,迎接他们的不是医仆和汤药,而是无情的鞭打和催促。 队伍前头。 李道宗端坐高头大马之上,这匹马是他的战利品,得到之后他就爱不释手。 抚摸着马儿柔顺的鬃毛,李道宗傻呵呵的笑了一声。 “将军。” “何事如此慌张。” “又死了十几个人。” “又死了?” 李道宗眉心微蹙,这才赶了几天路,这批奴隶就死了两百多人。 此去朔方还有十来天路程,若是再死多一点,怕是不好跟席云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