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七章 黛玉 (第1/2页)
许非从杭城火车站出来,便爱上了这个地方。 不同于鞍城的重工业灰,不同于京城的政治风沙,亦不同于深城传统与现代的泾渭分明,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和谐自然。 站广场上零零散散的停着客车,老街巷中缓缓孕育着新生事物,手工业者在街头叫卖,力巴拉着板车,上面捆着数十只新编的竹筐。 另有不远处的小吃摊,长条桌子往起一拼,大盆里装着菜肴,姑娘直接捧着碗来买。 “许老师!” “侯哥!” 侯昌荣在此等候多时,两个男人激情碰面,又上了一辆公交车,前往西湖附近的一家招待所。 从火车站到XH区不近,公交车穿街走巷,站点颇多。远远的瞧见京杭大运河,一座长长的石桥横跨东西,水上全是木船,河边立着高脚楼。 杭城的老建筑十分有特色,皆是两层木楼,尤其第二层,像极了水浒风格:一根撑杆掉下来砸了正义路人的头,一看这“妖娆妇人,先自酥了半边。” 西湖风景区极大,俩人坐了半天车,又走了十几分钟,才摸到一家很寒酸的招待所。 上楼走在过道里,便见马广儒迎面过来。许非打了个声招呼,对方斜了一眼,没言语,气色很差。 “他怎么了?” “听说父亲刚过世,打击很大……” 侯昌荣低声道:“这孩子内心太敏感,王导跟他谈了几次,也没见效果,跟谁都这样。贾瑞的戏份都在这拍,他工作倒还好,非常敬业。” 侯哥帮着入住房间,收拾行李,问:“你吃饭了么?” “车上吃了点。” “哦,那没事就先睡一觉,他们都去曲院风荷拍戏了,晚上才能回来。” “离这远么?” “不算太远,你想过去?” “没事溜达呗。” 说着,俩人出了招待所,又赶往西湖西侧的曲院风荷景区。 一路上侯昌荣不停得瑟,道:“你来晚了,《西游记》剧组前阵子也在西湖,刚走没几天。” “拍什么?” “女儿国的戏,我去看了看,那国王真是国色天香,可惜你没见。” 嘁! 谁说我没见,我还下载了反复看好嘛?!许非嘴硬,心中无比遗憾,女儿国国王啊,多少人的荧屏初恋…… 话说《西游记》82年开拍,进度比《红楼梦》还慢,到今年年底才完成了11集。86年春节期间,会将这11集播放,然后88年又播放了全部25集。 跟着便是全国轰动,遍地开花。 二人走了一段,便到了地方。 景区在岳飞庙前面,南宋时,此处有官家酿酒的作坊,取金沙涧的溪水造曲酒。附近池塘种有菱荷,每当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名曲院风荷。 侯昌荣带着他到了一座小亭附近,水边山石处聚了好多人。许非凑过去,见树上扎了好些绢花,布置的精致优美,一哥们爬到假山上面,往下撒花瓣。 宝玉和黛玉坐在石上,正是读西厢那场戏。 李尧宗则坐在摇臂上,先从头顶拍,然后下来,再拍面部特特写。 许非一看那摇臂就惊了,比普通型号大一圈,钢材粗壮,连接处有明显的焊接痕迹,椅子也超级夸张,坐俩人都没问题。 “这东西哪儿来的?”他悄声问。 “任主任找了家军工厂,专门订做的,还有那轨道车也是军工厂做的。”侯昌荣道。 “那也太大了吧?这玩意好使么?” “还行吧,那工厂说是造坦克的,也是第一次做。” 造坦克……坦克……克…… 这特么也忒硬核了! 许非暗自咋舌,探头往场中瞧去,当年看电视的时候,就觉着这段美的不得了。俩人挨在一起,黛玉捧着西厢记,宝玉看meimei一眼,meimei又看他一眼。 那个眉目神色,真是你侬我侬,忒煞情多,却又含蓄克制,别有一番意境。再配上《枉凝眉》的曲子,一辈子都忘不了。 结果现场看就有点滑稽,俩人坐在山石上,捧着本书,没台词,没配乐,你瞅我,我瞅你,还得假装翻书,就非常干巴。 “这红娘,骂张君瑞是银样镴枪头是什么意思?” “那是说他中看不中用。” “可惜这个张君瑞,却是个多愁多病的身。” “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 “你!” 黛玉蹭的站起身,摔下书本,嗔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弄这些yin词艳曲来看,还说这些浑话来欺负我。” “好meimei,你千万饶我这一遭……” 宝玉连忙赔不是,黛玉只是不理,结果目光随意一瞥,恰好瞧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她微微一顿,竟然没什么波动,眼神又兜转回去,依旧沉浸在戏中。 “长进了啊!” 许非有些惊讶,好些日子没见,这丫头似乎成熟了几分,眉目妆容比之前更精细,演技有了神,一颦一笑,浑然就是那棵绛珠小草。 “停!” “好,过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