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三章 来使 (第2/2页)
人家,讲究的是“和气生财”,可也不是寻常的买卖人家。 长子、三子都在滁州军下,郭老爷也不好明哲保身。 否则回头滁州军查下来,也知晓自家这边沾过边。 知府衙门这边,前些日子捉jianian细,已经捉住经验来。 听到京味楼来报,就有捕头预备人手,准备过去抓人,却是被手下老成人拦住。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四方异族的jianian细可以抓,可这是台州人,这样抓就不好了。 不管袁国真之前反复几次,眼下却是打着白衫军大旗,那就是友军。 如何应对,还需府尊示下。 …… 那捕头倒也不贪功,立时报到知府面前。 宋林刚得了消息,知晓蕲春之事,亦是为滁州军的未来捏了一把汗。 听闻属下来报,他心下一动,起身道:“既是台州来人,那本府就走一趟!” 竟是屈尊下降,亲自去见人。 他想的清楚,滁州军如今刚立足江南,不好四处树敌。 蕲春军那边没有办法,有巢湖恩怨在前,难以化解。 台州方面,不管来意为何,都要暂时交好为好。 只能说宋知府深谙滁州军三味,是个不要面皮的。 否则怎么好意思,一边“东征”,先台州白衫一步划地盘,一边想着安抚台州白衫。 …… 京味楼,福三号雅间。 里头五人,三人坐着,主位那人三十来岁,黑红面庞,穿着锦缎,看着像是乡下财主。 左手一个中年儒生,四十来岁。 右手是个少年,十七、八岁。 另有两人门口侍立,没有兵器露在外头,可瞧着身形高大,是两个护卫。 等到小二上了菜,坐主位那人就招呼两个护卫坐下。 “谢二爷!” 两个壮士恭敬道谢,在下首坐了。 那个二爷夹了一口菜道:“难得,还真是京城那个味儿……去年进京,在京城下馆子,就吃过这道红焖蹄筋……这馆子还真不是虚名,怪不得客人多!” 旁边少年道:“二哥,这里到底是金陵城,看着太热闹了!咱们台州跟这里一比,倒像是乡下!” 那儒生摸着胡子道:“就是不知是真热闹,还是假热闹!” 热闹就不对劲了。 按照他们得的消息,滁州军九月底占的金陵,至今一个来月。 可金陵城内外,并没有战火的痕迹。 他们打进城开始,一路看得百姓,也都是一片祥和。 还有刚才那伙计与掌柜,提起滁州军来,满口子好话,可要是追问他们到底好在那里,却吭吭哧哧说不明白。 说不得这些话都是套话,是滁州军安排人教导的,故意给外人看的。 只能说这几个人倒霉了,遇到的是不善言辞的郭二爷,接受了错误信息。 别说是他们几个陌生人询问,就是亲爹亲兄弟询问,郭二爷的性子在这里,也是心里有数嘴上倒不出来。 “二爷,滁州军粉饰太平,怕是底气不足!” 那年长儒生得了结论。 那二爷点头道:“如今有了名号的各路人马中,这滁州军最是不显……可真要论起来,也不能小瞧,毕竟他们手中有小教主!” 如今江南、江北百姓,天灾不断,战火连绵,多信弥勒。 家中供奉的神像,除了弥勒佛本尊,还有弥勒教主的神影。 小教主是弥勒教主之子,在外人眼中小教主手下兵马才是白衫军正宗。 那儒生若有所思道:“说不得真可以越过金陵,派人往亳州走一遭……滁州军所倚仗的不过是小教主,可小教主不单单是滁州军的小教主,咱们也可以给大爷讨个封号!” 那少年好奇道:“谢先生,给大哥讨什么封号?那个霍五爷都挂了太尉了,还有比太尉高的封号?” 儒生道:“太尉是三公不假,可到底还是臣下。” “王爵?” 那二爷插嘴道。 儒生点点头:“或可一试!” 届时江南名正言顺的就不是滁州军,而是台州白衫。 宋知府站在门口,听了个完全,很是无语。 这几个都是什么货? “隔墙有耳”的成语都没听过吗? 坐在滁州军的地盘,大言不惭的点评滁州军不说,还说起后续的小算计。 宋林素来行事谨慎,可也忍不住因这几个人对台州军生出轻鄙来。 滁州军早在五月就组织了情报结构,探查四方消息。 台州白衫军,更是绕不过的势力之一。 因此,对于台州白衫军,大家也知晓不少消息。 袁国真并不是台州最早造反的势力。 他是盐贩,同胞兄弟五人,族人众多,在地方亦是一霸。 在同乡造反的时候,被仇家陷害诬告是反贼同伙,被地方衙门通缉。 袁国真就拉着几个兄弟出海,占了海岛,成了海贼,开始真的聚众造反。 算是被逼反的人。 所以袁国真这几年很是反复,朝廷招降就降,过后遇到不公又反。 直到去年黄淮大乱,白衫军起来,袁国真也就打起白衫军的旗号。 这雅间里的“二爷”,应该就是袁国真的二弟袁国华。 早年曾带了金银珠宝进京,为兄弟几个洗白通缉犯身份。 那个“谢先生”,应该就是台州军的头号幕僚谢贤,自称为谢安后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