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哈巴河秘语》(四)《水之随想》 (第1/3页)
在诗人的眼里,人生就是一段旅行。2007年秋天,是《哈巴河秘语》开拍的日子。在未来的四季中,寻找哈巴河,有如寻找被岁月遗忘的人间净土。哈巴河的水与文明,哈巴河人的故事与传奇,在我们真实的镜头里铺展,逐渐清晰。 导演吴征:在表现哈巴河的文明和民俗的时候,这个哈萨克育婴习俗给我印象最深。因为这个之前我知道它是被批准成为自治区级的非物质遗产,所以,我就通过当地的朋友找到一家也准备进行育婴习俗的,我准备跟拍一下。那么开始的时候,我跟翻译在交流,希望把很多过程、流程、名称搞清楚。其实它里面这个程序还是蛮复杂的。但是当我看到他们把小孩抹羊油的时候,给他洗澡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就让我的翻译终止翻译,因为那个时候已经不需要翻译了,比如说对于生命的一种理解,出现了新生的生命,那么给他一边洗的时候,一边说希望他快快长大,那种祝福,我觉得那是一种世界语言,通过镜头,我想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懂,而这种具有世界语言的东西,我也想到它肯定是具备生命力的。我相信在各级的关注下,它也不会消失掉。 在这个社会中,什么东西在改变?那么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想到,我们人们经常就是说,把过去的定为历史,把还没有到来的称为未来,把手中的称为现在,其实这是我们的一个划分,人的眼光的一种划分。而实质上大自然,其实就跟这个水一样,它是川流不息的,它是不会因为你人的划分而改变,就像时间不会因为你的喜怒哀乐而停止一样的,那么它就给我们提出一个迫切的问题,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家园?哈巴河人以什么样态度对待他们这样一种原生态的东西,怎么保护好它?所以开始的时候,我们向导带我们进入哈龙沟的时候,我首先是被这样的奇观所感染,因为哈龙沟都一片的怪石,那么这个怪石就让我觉得仿佛是一个外星球。但最让人不可思议,就是怪石里面有那么几处岩画。 导演李峤雪:特别当我看到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像鹰,有的像虎,有的像豹,我真的觉得我来到了一个史前的文明时代。 导演吴征:岩画的这个历史呢,最早可以上推到一万年到三万年前,但是这个文字的出现呢,也就是在公元前五千年左右,那么这样的话呢,就是说象型文字的出现之后,人们才慢慢地习惯用文字,包括以后的影像,来表现对生活的一种理解。而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就是用岩石做画布,用岩画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余秋雨曾在一段话中这样表述:“要把深邃嶙峋的思考淬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块,用体温焐化坚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费难言的艰辛,而艰辛的结果却是不能让人感受到的艰辛。” 摄助老安:我虽然生在新疆,长在新疆,但是第一次去了祖国最西北的边境线,去了以后正好是六月份,天气特别热,满地满天全是蚊虫,特别恐怖,一说话嘴巴鼻子全是蚊虫。我特意准备了一些药,不停的往身上脸上喷,喷了也没用。 在哈巴河县,最美的花开在那仁牧场。而走过开满鲜花的牧场,穿过大片森林,还会发现紧紧相邻的两个湖泊。行进在漫漫长路上,我们才发现,前路并不都是浪漫。 摄助老安:想拍双湖。当地人跟我们介绍说,任何交通工具都上不去,你们必须准备一些马,后来我们就联系了当地的牧民,给我们拉了几匹马。等了半天他们把马弄过来,我们把设备弄到马上面,骑着马上了双湖。 导演吴征:双湖是最难拍的,因为你要到双湖去,必须是骑马,并且骑很长时间的马。我们快靠近这个双湖的时候,我一再问向导,到了没有,什么时候到。我永远是翻了这个山以后,还有一片森林,翻了这个山以后,还有一片森林,这样过了有那么两三回,向导说前面就是了,就是说这个话的时候呢,我们还没有看到双湖,但这个时候呢,我已经开机了,因为我希望就是不远万里,你又是骑马过来的,我希望第一时间感觉总是最真的。无限风光在险峰,如果人们常去的地方就已经是惯常的风景,如果你经过一番辛苦,看到这样一个双湖的话呢,我想是最大的一个收获。 尽管之前带着无数美好的想象与神秘的猜测,然而与双湖邂逅的那一瞬,来自生命的湛蓝会湿润你的双眼。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无论是快乐还是疼痛,都愿意交付给它收藏、封存。 导演吴征:我们回来的路走得也非常辛苦,一边走,天就黑下来了,我们在森林里面走,大家可想而知了,那又没有光,森林里面,如果走到开阔地带还可以,森林里面根本就是黑乎乎的,我心里面很害怕,我还不停地问我的向导,这会不会有狼啊,他说狼没有,可能有黑熊。当然这个季节我们也没有遇到黑熊。但是也是蛮害怕的。等我们走到开阔地带的时候,就是快接近那仁牧场的时候,我还问我们剧组人几点了,那时候说已经是半夜十一点了,让我突然就想起来了杨坤唱的那首《牧马人》,就突然觉得自己这趟旅行,这趟拍摄,自己也成了一个牧马人。 我们这个片子的片名叫《哈巴河秘语》,其实这个秘语是哈巴河的河水千年的一种述说。有些述说我们到现在能够领会,有些述说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