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0章 德才 (第2/2页)
“柳公权从小接受《柳氏家训》关于‘德行’的教导,终身以德行为根株,‘博贯经术’。 公权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 穆宗怠于朝政,曾经寻问公权用笔如何才能尽善尽美,公权则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皇上听闻立刻改容,知其笔谏。” “胆够肥的呀,这不是变相地骂皇上心术不正吗?弄不好脑袋就得搬家。”黄强摇摇头,不知是对谁不认同。 元玄子并未受黄强的影响,接着说:“文宗自夸节俭,就有大臣奉承:陛下的节俭超过了文帝。 其他大臣也跟着附合,恭维声此起彼伏,唯独公权缄默。 皇帝问他为何不语,他说:‘帝之务在于用人,俭固善,不过小事耳。’ 皇帝于是命令其做谏议大夫。” 黄强拍手笑道:“大臣好,也要皇上好,才是真的好。” 元玄子淡然道:“见贤臣必知君明,反之亦然。为何?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做官清正廉洁、仗义谏君,写字为书坛巨擘,德艺双馨,珠联璧合,古今罕见啊。”王一清赞叹道。 元玄子微微一笑,说:“除《金刚经》外,公权还书有《阴符经序》、《清静经》、《度人经》等。 他对唐代僧人的碑志、塔铭多有挥写,其中《大达法师玄秘塔铭》即此中最为著名者。 柳公权因为有佛道慰藉的高妙超脱的心灵,故能在滚滚红尘中与世不染。他对于钱财不屑一顾,常给人写碑,每年有巨额收入,他都散与家奴。” “今人只能望其项背,而自叹弗如啊。”王一清说罢,他拿起赵孟頫小楷《道德经》翻开。 “我们王局最爱赵孟頫,两家情况还挺相似,都是几代人做官,又都擅长书画。”黄强赶紧凑上来解说,似乎在暗示王一清的家庭背景也非凡俗。 “乱讲!我怎么能与赵孟頫相提并论?”话虽这么说,王一清还是来了兴致,他口若悬河地讲道: “赵孟頫自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与夫人管道升同为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禅师的弟子。 他能诗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以书画为最。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精绝,被称为‘元人冠冕’。 篆、隶、正、行、草为当代第一,小楷为其诸书第一。 结体妍丽,用笔遒劲,于规矩之中,有神仙蜕骨风度。 所书小楷《道德经》,笔法遒媚,云生眼底,笔势结密,意况俊逸。 洋洋五千字,无一笔失度。” 王一清如数家珍,眉宇间闪出少有的激动,黄强在一旁热烈地鼓起掌来:“好!好!说得真好!” “你以为这是看京剧呢,还需要你带头叫好!”王一清忍无可忍,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不过,眼里还有点儿小得意。 元玄子见状,便微微笑道:“赵孟頫不仅仅诗文书画,精妙绝伦,更令贫道景仰的是他的松雪气质、名士骨节和真文人的品性。” “哦?”王一清向前倾倾身子,表现出颇浓厚的兴致。 “据史书记载:某高官强夺土地,勾结恶霸,压低地价,拆房打人。 赵孟頫得知情况后,阻止并及时告发。后高官被查出贪污振灾款等罪证,农民失地复得。 此其不畏权贵,为民请命。 其二,赵孟頫某日骑马不慎跌入河中,小腿骨折,不得上朝。 皇帝知道后,念其家贫,赐钞五十锭。 可见其一襟烟霞,两袖清风。 其三,某老妇进京告状,十年无果,欲寻短见。 赵孟頫闻听后,即亲赴调查,终将冤情昭雪。 当地百姓纷纷叩首,称之为青天。”元玄子说完轻瞟了两人一眼。 “敢情古代也有强拆队和上访户啊?”黄强大笑道,有些仰后合。 “春秋轮转,运道如常。” 元玄子没有理会黄强的失态,他继续说:“能书会画为才,公正廉直为德。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 自古官人多有才无德,以至社稷颠覆!” 王一清叹息道:“文人不贪财,武将不怯战。这就是德!” “现在看来,有点难,确实有点难。”黄强撇撇嘴。 片刻寂静,有些冷场,又似若有所思。 “王局,您给我们讲讲老米吧?”黄强拿起米芾的字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