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7章 鸿章(求月票) (第2/2页)
自站在那里,顾盼自雄出鸡鸣。 李鸿章笑笑,从马鞍边的枪套里拔出步枪。那略带病容的脸上倏忽杀气凝聚,举枪瞄准—— 可良久却没有响起枪声。 再看李鸿章时,面色已是一派平和,那枪也垂了下来。 中堂大人的举动让盛宣怀诧异问道: “中堂为何不射?” 李鸿章并不回答,只是将目光凝望着那村庄——那看起来有些破落的村庄。几乎家家屋顶上都飘起了炊烟,麦秸垛旁有孩童嬉戏的身影和笑声,还有狗吠声。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盛宣怀似有所悟的说道。 “中堂怕是惊扰百姓?” 点点头,李鸿章反问道: “你们可知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这句话么?” 盛宣怀等人同时点头,李经方也点头说道。 “也曾听到过。” 将步枪装进马鞍边的枪套,李鸿章。 “老夫虽为翰林,却起于行伍,这么多年我却是时时拿这句话来警策己身啊!” 他一边按辔而行。一边缓缓道: “一个人身上带着一把利刃,他会情不自禁的有拿着这利刃去砍杀,伤害他人的冲动;同样,一个人,那怕他握有一点小小的权力时,他也会难以遏制地想将这个权力施于他人。这就是为什么县衙的差役,甚至一个收税的小吏,也经常作威作福,叱骂、殴打寻常百姓的缘故了……吾辈为国之大臣,一言一行都将使千百万人受其利害。因此,更当慎用权力,自捻乱得平至今,老夫虽身怀利器!但迄今未曾再开过一枪。再杀一人。老夫是以此来培养定力,遏制杀心,警策自身切勿滥用权力啊!” 众人一听不禁悚然动容,盛宣怀便与一旁感叹道: “中堂大人此番议论,直追古哲先贤,当为天下为官者戒!” “自当如此!吾辈定当谨记中堂大人。今日之言。” 下属们的奉承,却让李鸿章喟然长叹道: “哪里敢望天下为官者戒?就只有于我北洋我那些当差的能听进去就已经不错了!” “父亲今日之言,谁听着只有我北洋,可将来未曾不是为天下为官者戒!” 李经方口中所说的这番话,倒也不是狂妄自大,这世间大都以为将来代满而立者必为北洋必为李鸿章。 至少这天下三分,北洋独大,可是世人皆知的事实。 李经方的话让李鸿章朝他看去,看着这个身穿新式军装的儿子,他的心底却是渭然长叹,但面上却是不露声色的点点头。 “身子有些乏了,下个站就坐火车吧!” 中堂大人的话让盛宣怀,张佩纶等人无不是常松一口气,几人连声说道。 “自当如此,自当如此。” 半个时辰以后,一列火车停在了小站旁,李鸿章等人便上了这里也是往胶州湾的火车,他们此行的目地的,正是北洋舰队的母港胶州湾。 刚一进入车厢,李鸿章便拿起了今天的报纸,报纸上众多的时政新闻中,最吸引李鸿章注意的恐怕还是与东北战事有关的报道。 哎…… 坐于车厢中的李鸿章,放下手中的报纸,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再次出一声叹息。 “大人可是为大公子先前所言?” 在这么多幕僚之中,最了解李鸿章的,恐怕还是张佩纶,若是换成其他人,恐怕还会以为他是在担心东北的战事。 “还是幼櫵知我。” 李鸿章点点头,随后又无奈的摇头说道。 “他只听出了为官者戒,可却没听出为己戒!我是怕……” 话到嘴边,李鸿章还是没能说出口,虽说这身子一天不如一天,可他总是放不开一些事情,更准确的来说是放不下,放不下北洋,也放不下中国,更放不下李家。 “大人,您是担心,将来……” 看着眼前岳父大人那病态的脸庞中显露出的忧荣,张佩伦心知大人在担心什么,他担心的是自己身故之后的北洋,担心的是李家的后人无法担起这份重担。 “将来之事,谁人可知?” 长叹一声,李鸿章又把视线转向报纸,看着报纸上那满面笑容的唐浩然。 “于子然相比,我们都太老了,我等老朽年迈,后人无能,焉能是其对手。” 年龄!多少年来,对于李鸿章而言,相比与唐浩然,最大的压力,并不是他懂得洋务,精通外交,而是唐浩然的年龄,确实,一方面他太过年轻,所以显得经验稍有不足,甚至可以说,年轻气盛,若非年轻气盛,他又岂会同俄罗斯打仗? 但在另一方面,年龄却是唐浩然最大的优势,李鸿章也好,张之洞也罢,总归都太过年迈,而无论是李家亦或是张家的子侄辈,论籍才能都远,无法同唐浩然相比。 想到自己身故之后,经方等人无法撑起大梁,李鸿章的心思便是一沉,面上就是可惜,又是惋惜,更是心痛。 辛辛苦苦拼搏数十年,结果到头来却尽为它人做嫁衣,如何不让人心痛。 “大人,子然是个信人!” 张佩伦并没有出言宽慰李鸿章,而只是道出了一句事实。唐浩然是一个讲信义念旧情的人,对于这一点,可以从其同张之洞之间的关系上窥知一二。即便是张之洞有负于他,其又岂因此而对张之洞怀恨在心,这么多年他对张之洞的帮助,可不止一次两次。可以说正是凭着他的帮助和支持,才有了张之洞今天的三分之势。 他的话让李鸿章点点头, “子然,是个信人,若是……想来经方他们一生衣食无忧,应是没有问题,便是我北洋门下,想来也会得到任用,哎……” 重重的出一声叹息,李鸿章闭上了眼睛,那年迈且,充满病容的脸庞上尽是可惜之色好一会儿他才开口说道。 “我怕,我怕经方会毁掉在一起!毕竟……哎” 一声叹息之后,李鸿章有些无力的摇了摇手, “儿孙自有儿孙福吧,若是到了那天,但愿他唐浩然能念上两份旧情,也算是对得起老夫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