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九章 北伐?  (第2/2页)
年时,护羌校尉田晏抵御先零羌不利,获罪待罚。为戴罪立功,田晏贿赂中常侍王甫,怂恿天子对鲜卑宣战。天子毕竟年轻气盛……”    这就被忽悠瘸了?    杨信心中冷笑,又生出一种无力感。    “朝廷方略,是三路分兵出塞,同伐鲜卑。”耿临一一介绍道,“乌丸校尉夏育出高柳,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出云中,匈奴中郎将臧旻则率领南匈奴的屠特若尸逐就单于,出雁门。三家各自率领步骑万余,深入鲜卑境内,寻其主力,讨伐之。”    “为何不让太中大夫出山?”杨信微微皱眉,问道,“夏育、田晏有将才而无帅才,臧旻长于戡乱而从未出境征讨过,若无太中大夫,又是孤军深入,此战绝难获胜。”    他口中的太中大夫,正是前太尉,凉州三明之一的段颎。    “段颎已老,却是无心也无力劳师远征了……”耿临连连摇头,“不止是段颎,你的老师张奂,还有皇甫家的皇甫规,都已年逾七旬,根本承受不住行军的劳碌,以及塞外的冰寒气候。”    “那这根本是一场必败之仗!”杨信眉头紧锁,沉声道,“统帅能力不足,又孤军深入,粮秣军资难以跟上……”    他的声音戛然而止。    杨信都清楚,这是一场必败之仗,难道耿临就不清楚?    甚至,耿临比他更痛苦,更煎熬!    因为,这一场必败之仗,也让赵苞、耿临、郭勋多年的谋划毁于一旦!    对鲜卑的离间分化,他们本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如今朝廷伐汉,鲜卑人震恐,则各部族必定联合,相互之间的龃龉也会暂时抛到了一边。    杨信深吸一口气,尽量克制情绪,恭敬道:“府君大人,朝廷对我玄菟郡有何要求?”    “朝廷的东路军,是护乌桓校尉夏育。”耿临吐出一口浊气,“夏育麾下部众不足,一则发乌桓突骑,二则自附近州郡募兵。我们玄菟郡,也需出一曲人马。”    “府君大人,你想让我去?”杨信道。    “嗯。”耿临点点头,满脸诚恳之色,“我能想到的,将尽量多的士卒活着带回来的人,就只有你了……”    很显然,对这场仗,他也是极不看好。    杨信面露迟疑。    他想起了这一仗的结果。    ——汉军惨败,折损十之七八。    这不仅是一场必败之战,而且更是九死一生的败仗。    而且,杨信仅是一小小军候,即便补足了他这一曲的兵员,也只有五百人。区区五百人,在万人大军中,恐怕连一点波澜也难以搅动……    见杨信犹豫,耿临苦笑一声:“子誓,将你逼迫至此,是我的罪过……若你不愿前往,你和你的私兵义从都可留下。不过,其余人,却因朝廷调令,都要上前线的。”    杨信闻言,脸色一变。    “府君大人,能否给我一点时间考虑?”他沉吟许久,道,“等明日,我再答复府君大人。”    “当然。”耿临点点头,没有逼迫。    ……    这一夜,杨信没有知会其他人,而是独自思考,思考了一整夜。    因为,他权衡的不是利弊,也非大义,而仅仅是一些或许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临近清晨时,他苦笑了一声,“我虽称不上‘达’字,但坐在这位置上,有些事情却不能不做。”    他下定了决心。    平心而论,杨信不想打这场仗。但是,曾与他共同作战的同袍,与他同甘共苦的部下,却是必须打那一仗的。让他们亡于漠北,而自己却苟且偷安?这种事情,他实在做不到。    “险中求生,死中求活吧……”杨信眼神一凛,沉声道。    他打定主意,要带着这些人活下去,带着尽量多的人活下去!    ……    “府君大人,我愿往!”再见耿临时,杨信开门见山道。    “子誓,我果然没有看错你。”耿临面露赞赏,也有几分感动,“我会补齐你这一曲人马,尽量抽调些精锐,让你这一曲保持最强战力。”    “府君大人,我有一个要求。”杨信又道。    “要求?”    杨信点点头:“对我这一曲人马,我已有些想法,也有了架构部署,希望府君大人能按我的要求来补足人马。”    “哦?你准备如何?”耿临疑惑,但点头道,“我会尽量满足你。”    “谢府君大人!”杨信大喜,将自家方案娓娓道来。    耿临听完,不禁面露苦笑:“子誓,你这可是狮子大开口啊……”    “为了让更多人活下去,”杨信神情毅然,沉声道,“我会无所不用其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