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06 机会 (第2/2页)
和小故事,传递出深埋在乡土间的脉脉温情,拼接成属于每个中国人的“文化记忆”。 剧本的分集内容已经由各分集导演和编剧敲定,一共七集,分别为《如画》、《建构》、《家传》、《望乡》、《忙闲》、《田园》和《再造》。 分集内容确定之后,需要所有人坐下来“对戏”,以便每个人深入理解剧本,对要展现的效果达到统一的认识,这样一来,后续拍摄时才能齐心协力实现总导演的构思和意图。 杨九安边听各位导演讲戏边翻看分集大纲。 在来的路上,她已经从王立伟口中得知,她将担任这部纪录片的执行导演。 执行导演是一个实打实的技术工种,在影视剧剧组中尤其如此。 所谓“导戏”,其实最关键的工作环节是完成对各部门的统筹,指挥各部门按导演的意图执行工作。 但是在拍摄片场,从开机前的准备开始,导演组、制片组、演员组、摄影组、录音组、灯光组、服化道组等等各部门,总导演不可能亲自挨个去说,这时就需要一个具体的执行者。 执行导演就是那个执行者,经过导演的授意,代替他去执行,向相关部门传达导演的意志。 在某些情况下,比如所谓的导演只是个挂名的外行时,执行导演就等同于实质上的导演。 换言之,导演可以不专业,但执行导演必须够内行。 纪录片剧组的情况有所不同,几乎不存在挂名导演的说法,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拍纪录片既搞不到钱也搞不到演员。无利可图,自然无逐利之人。 没有外行跨界凑热闹,纪录片这个圈子相对专业得多,而且剧组的部门组成也相对简单一些。 正因为如此,按照陆桥传媒一贯的做法,通常不会另设执行导演,如果需要,也是由分集导演兼任。 这次破例,很明显是给她一个锻炼的机会 要好好干呢! 杨九安握紧手中的材料,默默给自己打气。 …… “沈总!” “沈总!” 早上八点不到,何宇和项目部的韩志强相继抵达怡宁工作室。 沈亦泽就住河西,又驾车前来,因此比两人到得更早。 朱薇将三人领进视讯会议室。 江怡宁不在,在场的是她的商务经纪小阳。 “宁姐呢?” 沈亦泽问。 小阳说:“在燕北呢,下午才回江南。既然那九首歌的版权已经转让给贵公司了,由你们接洽就行,宁姐到不到场没什么影响。” “那你跟她说一声,第十首歌我已经写好了,她要没什么事,到江南后先回趟工作室。” “小薇,你跟宁姐联系吧。” 朱薇应声“好”,推门而出。 八点正,视讯连接,幕布上画面弹出,同样是一间会议室,三个高鼻梁深眼窝的老外和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的疑似翻译的华人。 关于九首老歌的海外版权代理权,双方没什么可纠结的,很顺畅地谈了下来,比较麻烦的是第十首歌,也就是整张专辑中唯一的一首新歌。 按沈亦泽的想法,这首《somethingjustlikethis》必须走正规的打单流程,绝不能随随便便宣传一下就在平台上线。 可这样一来,宣发成本就会非常高昂,远超过TuneCore的预计。 海外专辑的宣发和国内截然不同,自有一套相对完善同时也相对复杂的打单流程,一般而言,为了专辑的商业成绩,有实力的歌手是一定会走这套流程的。 在欧美,发新专之前一般会准备一到两首打单歌曲,名气大的甚至会准备三到四首,打单歌曲越多,宣传的战线自然就拉得越长。 就沈亦泽所知,像霉霉、A妹之类顶流天后,专辑的宣发期都在半年以上,通常在发专的半年前就发第一单,然后是二单、三单、四单,经过半年的预热,再正式发售专辑。 打单可不是把歌发出去就了事,还得派电台、录MV、发实体、上现场、接受采访、投放广告,登陆Spotify等流媒体平台…… 这其中哪一项不需要花钱? 沈亦泽不要求二单三单,但这首新歌必须以打单的方式推出。 他对这首歌的质量有信心,可酒香也怕巷子深,如若宣传不给力,大概率连b榜都上不了,就算侥幸上了,多半也是一周游。 这种暴殄天物、浪费好歌的行径,他绝对无法接受。 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僵持不下。 TuneCore显然不愿意冒这么大风险。 沈亦泽能够理解,江怡宁虽然是华语乐坛的当红歌手,在欧美的影响力却约等于零。 走打单流程,别的不说,你总得把本人请去美国宣传吧?光是江怡宁一行人吃穿住行的费用,就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如此高昂的宣发成本,别说盈利,弄不好连本都收不回来。 尽管TuneCore号称“独立音乐人的筑梦师”,但终究是资本当家,不可能不管控风险,这种大概率亏损的投资,他们自然不会同意。 对方的不同意在沈亦泽的预料之中。 他早已想到解决方案。 他吩咐何宇:“你跟他们说,如果他们不愿意承担宣发的费用,可以由我们出钱,但,分成比例必须改一改。” 没等何宇说,对方的翻译已经转述完毕。 三个老外交换一下眼神,其中一个问:“改成多少?” 沈亦泽不假思索:“九一分。” “NoWay!” 对方险些没掀桌。 不过老外的肢体动作向来夸张,沈亦泽倒不在意。 谈判嘛,本就是一个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过程,只要有让的余地,就有谈的空间。 沈亦泽的底线是八二,不承担制作和宣发费用,TuneCore相当于只提供了线上销售渠道,拿百分之二十还可以接受,再多就不划算了。 对方还想争取更高的分成比例,但见沈亦泽的态度强硬、寸步不让,三人讨论一阵后便答应下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