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定大唐_第四十二章 潼关落贼手 哥舒翰陷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二章 潼关落贼手 哥舒翰陷敌 (第2/4页)

,高仙芝竟然死在一个无卵的宦官手中,自己也从此没了这个机会,怎能不气?

    发泄完了,他才恢复理智,着手开始筹划起攻打潼关的事情来。

    “督帅!”他的副将田乾真说道:“如今的长安朝廷果真腐败迂阔,竟然好端端地斩了高、封二将,自毁干城,足可见已失了天道,只要我军拿下潼关,长安以东便无险可守,此正是督帅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他是安禄山的义子之一,人送绰号“九尾玄狐”,算是“八彪”中颇有智谋的一个。

    “阿浩!”崔乾佑也十分得意,亲切称呼田乾真的小字,说道:“你说的不错!如此看来,咱们随大帅起兵,清君侧是对的。要不然,谁知道哪天咱们也就歩了高、封二将的后尘。朝廷有个杨国忠,已经腐败不堪,而且我看那个圣人,也是老糊涂了。不过,说起来,要打潼关,却谈何容易?如今来了个哥舒翰,这人可是陇右、河西军中名将,早年跟惯了王忠嗣的。西北军最擅长守城,我们幽州铁骑却擅长野战,如今他坚守不出,以其所长避我所短,如之奈何?”

    “九尾玄狐”田乾真点头道:“督帅所言极是!我也思量了几日,有了条计策,但还未思虑的周全,请大帅勿怪。”

    崔乾佑听他有计,喜道:“哎,阿浩!你刚回去见了趟大帅,这才几天不见,便学着说起客套话来了?有甚妙策,速速讲来!”

    田乾真也是一笑,说道:“督帅!我刚好趁这一来一回,在路上又好好看了看函谷关至此的地形。自灵宝西原向西直达潼关的这七十里的函谷古道,往北要么是黄河要么是高山,往南则除了山还是山……,咱们想办法给他从潼关城里诱出来,这两头一堵!……嘿嘿!他们不被困死就得被淹死。”

    “鬼见愁”崔乾佑叹道:“这事我也想过,只是那哥舒翰百战名将。怕是不能上这个当啊!”

    田乾真说道:“上不上当,一看他诱饵多大,二看他自己的胆气。我这次回去见了安大帅,刚好得知一条消息……本是件坏事,惹得他老人家心烦;但在您这里,却似乎会是件好事!”

    崔乾佑精神一振,忙问道:“哦?什么坏事又会是好事?你莫卖关子,快说!快说!”

    田乾真笑道:“我回去时候,安大帅正把严庄、高尚他们骂得狗血喷头。我一问才知道,原来高秀岩在大同那边败了,不仅如此,常山那边也败了,连安思义都被人拿了!”

    “有这种事?”崔乾佑吃了一惊。

    “谁说不是来了?安大帅气坏了,直埋怨高尚他们撺掇他起兵太急……后来被我劝住了!”田乾真颇有些自豪地说道。

    崔乾佑知道他的确深得安禄山的信任,便又问道:“那北路、中路都败了,这怎么会是好事呢?”

    田乾真说道:“督帅!朝廷为什么要杀高仙芝?还不是因为他一仗没打就退守潼关?这显然是因为朝廷不认同这个做法。他们肯定是想,能往前推就要往前推,别说函谷关了,最好哥舒翰能打回洛阳。这样,哥舒翰想死守潼关,您觉得朝廷能答应吗?”

    “哦!”崔乾佑一拍大腿,茅塞顿开的喜道:“如果咱们北路、中路不败,那哥舒翰坚守潼关似乎还有点道理!现在咱们那两路败了,哥舒翰再坚守潼关不出,恐怕咱们答应,朝廷也未必答应!”

    说到这里,他拍着田乾真的肩膀仰头大笑。

    田乾真也笑道:“对,这就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那两路都败了,督帅这里却能大胜,再破了长安。您想想,咱们安大帅会怎样奖赏督帅您吧!”

    “哈哈哈,有你的,阿浩!”

    ……

    果然不出他二人所料:坚守不出的哥舒翰遇到了从所有为的压力!而杨国忠也就有了向圣人再次提出他“智计”的机会。

    “圣人明鉴!哥舒翰已经在潼关坚守两月有余,却不敢出城作战,二十万大军日日空耗粮饷,不知他意欲何为?”杨国忠激昂说道。

    天子李隆基心中也对哥舒翰坚守不出的战略颇不以为然,听了这番话,点了点头,却没有说什么。

    杨国忠又说:“臣也问过边令诚,也看过潼关之外的舆图,也听过前线送回来的军报,觉得哥舒翰之举大有蹊跷。”

    李隆基听他这么说,问道:“什么蹊跷?右相不妨说说。”

    杨国忠见圣人如此问,便如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般滔滔不绝地说道:“潼关外的函谷古道的确狭窄南行,这是事实,如果敌军重兵布防,则的确难以通过。然而,敌军布防,得有兵力,现在我军在北路、中路接连得胜,直逼范阳叛军老巢,那反贼安禄山必然抽调前线兵力回防。从前军斥候的军报来看,事实也正是如此,叛将崔乾佑手中仅有四五千老弱残兵,已经退回了函谷关和陕州,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他看了看圣人的脸色,见李隆基正全神贯注听他分析,不禁洋洋自得,又故作神秘地说道:“那么,哥舒翰还龟缩在潼关做什么?他带去了八万多精兵,还有高仙芝留下的那五万多兵马,封常清被打散的残部也陆续收拢,他手中少说也要有十五万兵马!最重要的,其中的一半都是他的陇右、河西旧部,要知道,他当年手里只有五万人,就率兵攻下了有吐蕃近万人驻防的石堡城,现在他手中这么多人,几乎三十倍于叛军,怎么不敢出关打上一打?他在想什么?”

    李隆基显然来了兴趣,问道:“右相以为呢?”

    “臣认为,他本就于安禄山不睦,之前见圣人屡次先于他封赏安禄山,心中早有不平之气,故此,前番圣人要他带兵出征,他还借故推诿,后来见实在推不掉了,才勉强应命。他就是想显示显示他才是大唐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本就应该在安禄山之上才对!如今,叛军已经陷入颓势,眼看就要被殄灭,而他却手握近二十万重兵,却迁延不进,显然对长安更感兴趣……”杨国忠故作沉痛的说。

    李隆基心中也想过此节,见他提起,也不禁颇以为然。嘴上却说:“右相不要多心猜忌,免得害了我朝中良将。”

    杨国忠慌忙跪伏在地,痛心疾首地说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朝已经出了个白眼狼的安禄山,万一再出一个,怕是圣人的安危难测啊!”

    圣人问道:“那右相之意如何?”

    “以臣愚见,可有三条良策应对。第一,令将军杜乾运招募一直兵马,在长安以东灞上驻扎,以备不时之需;第二,臣知哥舒翰帐下步军指挥使李承光素来忠义,常思报效天恩,可派人暗中知会于他密切注意军中异动。他的家眷都在长安,也容易控制;第三,降旨严令哥舒翰立即出兵,如果他仍旧抗旨不尊,高仙芝、封常清就是他的下场!”

    ……

    当哥舒翰接到了密报,有人在天子身边进他的谗言的时候,首先就把怀疑的对象放在深谙兵法的安思顺身上,其次才是右相杨国忠,因为他怎么也不肯相信单凭一个靠赌博、讨帐起家的杨国忠会有如此的本事。

    他忙与自己的心腹爱将王思礼商议。

    “那安思顺与安禄山毕竟没有血缘关系,如今安禄山造反,他被圣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