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548 百年长安 (第2/2页)
擦屁股?! 自己看到镇压保加尔部能够大肆从民部搂钱,然后投入到兵部,甚至还能设置“战争大臣”,专门管着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然后一波投资下来,跟战争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赚的盆满钵满,然而这个“赚”,是一方的赚。 军事的投入,是死的投入,不创造价值。 本质就是从创造价值的地方,转移了这一部分价值。 而留给后来者的,就是惊人的窟窿。 战争时期扩产出来的生产线,要增加多少上下游的工位? 这些工位、岗位,又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就从大街上抓一个人来呢? 稳定的收入,相对体面的身份,自然是需要种种渠道,甚至是以极个别部门的内部招聘、内部推荐完成招工工作。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能扩不能缩,缩,就要裁员,就要解雇。 一个车间主任的关系,或许是长安县的某个局局长;而谁又能规定,一个车间里的锻工,他不认识长安令本人呢? 人事部门无法轻易地开除任何一个人,他也没有冒那样风险的必要。 道理很简单,工厂不是他的,也不是部门的,工厂是朝廷的。 而自己给某个人方便,等于说就是给某个人和某个人的后台,一个面子,一个人情。 这样的行为,一年只有十个八个,不算多。 可时间拉长,变成十年,就是几十个。 倘若时间再拉长,变成三十年,那就数量可观起来。 再把这样的战时体系工厂变成十倍、二十倍,那就数量有些惊人了。 要是再把拥有如此战时体系工厂集群的县,数量乘以五,那就是长安城现在的愁恼……之一。 因为西京还有大量的脱产人口,仅仅是学生,就是以万为单位。 某一项拿出来看,在某个片段上,都是不足为虑。 但帝国太大了,大的有点离谱,更离谱的是,大量的海外领土,它是领土,不是殖民地。 帝国不是追逐水草的游牧民族,帝国的传统就是要直接统治,而直接统治,不管是哪个朝代,都是要往其中填人口、资本、各种形式的物资…… 在资源掠夺时代,这一切都问题不大,不管是哪个海外领土,或者两千里直线距离上的远方疆域,资源掠夺是比较单纯的事情。 当地的风土人情,唐朝是不需要考虑的,任何一个时期的唐朝,都不需要考虑那么多。 但是,当资源掠夺达到了极限,比如说东瀛省,最终就会形成直属州县。 “东海宣政院”的权力衰退,见证的是“东瀛行中书省”的权力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从掠夺的净收入,变成治理的纯投入。 想要看到东瀛省的财政回报,预期不是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而是百年治理,才能看到微不可查的回报。 毕竟,帝国不可能在那里进行疯狂的技术扩散,有技术,但是都是扬子江两岸玩剩下的,甚至即便是在东瀛省出现的技术,其所有者,也未必是竞争对手。 一切的投入模型,完全就是历朝历代的另类形态,只不过从农业耕地上的税赋,一部分转移到了其他领域。 皇唐天朝的缓慢进化,甚至是逆向发展,显然没有改变这种形式的意愿。 上层统治者的目的是“统治”,从来不是为了发展。 而王角赫然发现,整个地球都没有对唐朝产生挑战的外部竞争者之后,他作为一个对工业完全不懂的文科生也明白…… 老子用横刀、火绳枪就能解决的事情,为什么需要机关枪? 发展从来不是“老爷”的义务。 唯有当出现了对手,技术才会推进,原因同样不是为了发展,而是为了干死对手。 发展,只是结果,不是目的。 老子为了弄死隔壁的瘪三,特意将祖传的火箭炮掏了出来,完事儿之后,火箭炮为人所知,但谁又知道老子家里还有祖传的“卡秋莎”呢?! 两百多年的反复拉扯,不管有多少“能人志士”,面对这样的力量,都总是无力抗衡。 技术的扩散,技术的发展,以一种极其扭曲、缓慢的方式,拖拉了两百多年,才到了这样一个地步。 王角能看到飞艇,但看不到“基洛夫准备”,自然,也没有弹舌音,还是毛式的。 王角也能看到鱼雷,然而没有一条“U型艇”,没有邓尼茨,也没有海狼。 王角也能看到两个轮子的摩托,是蒸汽动力的,但是能跑,也只是能跑。 一切的一切,是先进和落后在扭曲。 这个时侯,王角才明白过来,小时候读书,书上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它只是半句话。 还有半句,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可以推动前进,自然也能一巴掌扇回老家。 两个时空的长安,都是造汽车的,至少穿越前的长安,还能把“福特”玩出各种花样…… 这个时侯的长安,王角从萧愿的口吻中,感觉到的,都是在把自己玩出花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