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五章 黄四爷不是个好人 (第2/2页)
? 而让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位黄四爷,为了让百姓开挖沟渠,不单单是承担每日午饭,还另有十文工钱。 须知,便是往后那位海青天,要人做工修堤的时候,也不过是一日二十文的工钱。 要知道,那是在替朝廷做事,而且海青天还是格外优待百姓才有的二十文工钱。 而眼下这里的百姓,是在为自己的身家性命做事,还能拿到十文工钱。 须知,禀膳米人日一升,就是国子监的秀才们,两人一天的膳食也不过一升。普通百姓,一升米便可过活两日整。 而如今的米价几何? 太祖高皇帝的时候,估摸着大约四百多文一石米。 如今,国朝越发兴盛,米价不过三百文一石。 一石米,足以让一个人吃一年,还绰绰有余。 黄家镇的百姓,干上一个月,就可以换来一石粮食,不愁半年的吃食。 做上两日,便可吃上一回蔬菜。若是做上三五日,更是连rou食,也能足足的吃上一回。 朱瞻基目光有些迟疑,缓缓的看向面色如常的黄四爷。 他是看出我等身份了? 朱瞻基有些担心,既然这黄四爷在松江府一带名声在外,自然少不了打探消息的渠道。 幸好,这个时候,黄四爷再次开口解释:“为兄非是要行大逆之事,不过居安思危,君子不立于高墙之下,却是要行的。与贤弟分说,也不过是想结两家之好,钱塘、松江并邻,便是不谈风月,生意上总也能有些往来。” “兄长不怕我乃官府中人?”朱瞻基忽然开口,目光幽幽的盯着黄四爷。 他在试探。 黄四爷听着此言,稍微愣了愣,有些茫然的看着朱瞻基。 随后,他不由的哈哈大笑起来,伸着手指着朱瞻基不停的点着。 于谦在一旁有些心惊,悄无声息的看了朱秀胯侧一眼。 在那里,有信号弹一根。 可召集黄家镇外,潜伏在暗中护卫的锦衣卫们。 黄四爷笑了很久。 等到他止住笑的时候,rou眼可见的,在他的眼角已经是挤出了泪水来。 黄四爷连拍朱瞻基的肩膀:“不妨与贤弟分说,起先听闻你兄弟二人乃是钱塘于氏,为兄当真以为,你们就是新晋太孙身边的红人,于谦于经历。” 于谦当即反问:“难道兄长如今便不这样认为了?” 黄四爷看向于谦,摇摇头:“前些日子听闻朝廷要太孙总掌灭倭之事,为兄便多加关注,然近日却不闻太孙行踪,想来是在暗中,往钱塘或是福建一番,查探倭寇之事。即便是来松江府,也是要往拓林村水师大营去的,而不该像二位贤弟这般,抛头露面的出现在这里,且……” 朱瞻基好奇道:“兄长还有何见解?” 黄四爷停顿了一眼,目光之中带着些暧昧的意思,盯着朱瞻基,摇摇头:“太孙乃是为了军国大事,可不似贤弟这般携美在外,游学四方的……哈哈……” 朱瞻基、于谦两人,当即愣住。 他们两怎么也没有想到,没有让黄四爷对他们产生怀疑,竟然是因为岑可这个半途出现的女人。 于谦又是一阵无奈,对当初在平望驿夸夸其谈,自己化妆作伪手段多多厉害的某个锦衣卫,大为吐槽。 朱瞻基心中则是大松一口气,想到自己因为岑可,方才不致让黄四爷起疑心,不由想着该给些什么奖励才是。 日上三竿? 日夜更替? …… “黄四郎不是好人!” “其中必有蹊跷!” 黄府待客的小院偏屋里,朱瞻基和于谦,异口同声的开口评判。 说完,两人不由的对视一眼。 一旁的朱秀和孙安两人,看得一愣一愣的,不知道这两位脑袋顶呱呱的人物,又在想些什么。 屋外,两名锦衣卫正在把守着。 岑可,尚在正屋里歇息。 此处并无他人能够探听到众人的对话。 于谦张张嘴,见朱瞻基没有开口,便目露忧虑道:“结交地方氏族,这是在串联!向来,那黄管事所说的,这黄四郎平素喜好结交读书之人,也是看中读书人能金榜题名,步入仕途!” 朱瞻基点点头。 他想到了刚刚,那黄四郎对他的评价,未来可为辅弼之臣。 在因为岑可,错误判断他们不是出京,为了灭倭之事的当朝皇太孙,便大肆交心交底。 便是为了投资! 自古以来,官商勾结。 往往不是在读书人出将入相之时,而是起于微末之时。 黄四郎,如今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 想来,他年年资助松江府学,为的也是如此。他想要在朝廷体制里,拥有属于黄家的依靠和后台。 于谦接着道:“此地百姓,大抵已经只知黄四郎,而不知朝廷,如此是大患,朝廷但凡有针对,此地百姓便会自发护卫,提前通报。” 朱瞻基点点头,忽然说出一个可能:“你说,黄四郎眼下如此大动干戈的在镇外,修建抵御,是否是为了向官府暗示,他非是与倭寇有勾结?” 这句话转换一下。 就是,黄四郎和倭寇有勾结! 于谦是个聪明人,只比皇太孙少半分聪明。 在朱瞻基的提醒下,当即醒悟过来,立马推敲起来。 “黄四郎修沟渠土墙,松江府必定知晓。等到倭寇再犯,自然会绕过黄家镇,袭扰别处。黄家镇安然无恙,官府也只会以为,是黄家镇此时之功!” 将先前的认识推翻,转变一个角度,于谦被自己的推断震惊到,只见他两眼放光。 嘴巴则是不停道:“若是按此推断,黄家自黄四郎接手以来,家产暴增便也有了说法。若黄四郎与倭寇勾结,必定会与倭寇分润历次劫掠所得,这才是黄家兴盛的根由!” 事情被推断到这里。 所有的一切就变得合情合理了起来。 黄四郎的种种行为,也有了一个完美的解释。 他施善举,是为了掩藏自己勾结倭寇的罪行,也是为了蒙逼百姓和官府,在危难之时能有人出声解围。 镇外大肆修建,是为了给倭寇不来此地,寻找一个合理借口。 结交资助读书人,则是为了在朝廷和官府,培养利益相关的后台。 而他将朱瞻基、于谦等人,当做钱塘氏族,大肆交好,必定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小团体。 甚至于,黄四郎就是沿海,勾结倭寇的明jianian团体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朱瞻基的双手已经握成了拳。 他这一次之所以藏匿身份出京,为的是什么? 为的就是那句攘外必先安内! 为的就是将倭寇在大明沿海境内的那些勾结者,给提前打掉! 没有了明jianian们的通风报信,给倭寇提供卫所官兵防线之空隙,各地财富聚集,凭着大明之大,倭寇当真能够来去自如,每次收获惊人? 如今,黄四郎就是那个点! 只要抓住他,就能扯出一条线来。 随即,整个沿海的明jianian这一个面,也就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 “太孙……”于谦猛的开口。 朱瞻基当即举起手,止住了于谦已经到了嘴边的话。 两人对视一眼。 皆是露出了一抹淳朴善良的微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