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五章 出海的日子到了 (第2/2页)
也好将这些战船,还给郑公公……”王景弘在一旁直白的试探着。 “还?”朱瞻基的脸上露出挤兑的笑容,盯着王景弘:“总督大人要一代新人换旧人?这要是在秦淮河上,那是要被姑娘们集体唾骂的。” 王景弘脸上露出尴尬,却强撑着说:“郑公公远在南疆,周围情况不明,如今奴才带着这么些战船回来,唯恐他那边支撑不住,还是要早些支援郑公公才是。” “那往后新造的战船,都给送到南疆去吧。”朱瞻基继续怼人不倦。 王景弘赶忙从躺椅上站起:“太孙,这可不行!” 朱瞻基挪揄着:“怎么不行?总督大人不是担心郑公公那边缺少战船,唯恐出事吗?” 王景弘尴尬的笑着:“没有太孙您在,郑公公哪懂得怎么用这些新式战船……等什么时候他回来了,您教会了他,到时候再给他新式战船就是了……” 说着,王景弘默默的打量着太孙。 若是要细究起来,他这番话便是有争权夺利的嫌疑。 这在朝廷里,不是一件好事。 朱瞻基却是轻笑了起来,他厌恶朝廷里的那些文官们,蝇营狗苟争权夺利。 但是他从来不担心大明的军人们争权夺利。 甚至于,他更希望,大明的军人们能够多多的去争权夺利。 当然,不是为了一个位子,而耍起阴谋来。 而是为了战争! 为了大明开疆拓土去争权夺利。 “东海舰队作为本土第一支舰队,会逐步用新式战舰,替换原有战船,这一点我可以向你承诺。”朱瞻基没有说别的,而是用最直接的话,来激励和安抚王景弘。 闻听此言,王景弘当即满脸笑容。 即便如今他已经是大明第一支舰队的总督,心中的喜悦依旧是让他忍不住的搓着手。 王景弘已经开始幻想,等到自己统帅着无数的新式战船,驰骋在海面上,大明的敌人们只能闻风而逃,该是何等的威风。 “卑职定不辱没大明东海舰队之名!”王景弘沉声回应。 朱瞻基笑了笑,看向似乎正睡得迷糊的齐子安:“陆战队那边如何?” “回太孙,陆战队组建一切顺利。” 明明像是睡着了一样的齐子安,当即站起身来,抱手回禀。 看着脸上都快要起皮了的齐子安,朱瞻基点点头,安下心来:“海战有东海舰队,可若是清剿东海诸岛,乃至于随后占领东瀛本岛,都需要用到陆战队。九边那边最近不太安稳,禁军大营时刻准备着支援九边,朝廷不可能从禁军大营给咱们调派兵马。沿海各地抽调的兵马,用尽心挑选。一旦到来,立即适应海上作战,适应运兵船。” 先期两万兵马,随后另有三万兵马。 总数五万的陆战队,将会成为第一支踏足东瀛本岛的大明军队。 随着陆战队的建立,幼军卫已经在向着中间力量发展,而齐子安渐渐从领兵冲锋的将才,向着统帅一方的帅才发展。 海战有东海舰队之王景弘。 登陆作战有齐子安。 再有已经下到百户所一级的政委,和诸军诸营参谋。 朱瞻基想不到,自己还能为大明的军队,增加更多的助力了。 正在老大服侍下,坐在码头最前端钓着鱼的朱高煦,这时候提起了空空如也的鱼竿,摔在了一旁。 “娘希匹的,老子钓了半天,也没见一条鱼!”半天的功夫,一条鱼没见着的朱高煦,显得有些愤愤不平,骂骂捏捏的。 伺候着的朱瞻壑只能是憋着笑。 朱高煦目光一转,看向港口里的那五条新式战舰,神情一动:“你说,要是用这五条船,对着水里轰上几轮,炸他娘的天翻地覆,今晚是不是就可以吃到鱼了?” 炸鱼? 还是用东海舰队新入列的战船炸鱼? 朱瞻壑一时无语,觉得自家老爹的想法,果然是常人无法度之的。 见儿子不说话,朱高煦又是一阵气,搬起旁边的一块碎石,就给砸进远处的水面。 咣当一声。 钱塘江的江面上,溅起一大片的水花。 水下,贴着水面,几尾肥硕的大鱼,欢快的围绕着水花游荡着。 似乎是在嘲笑大明的汉王殿下,准头实在是太差了一些。 “娘的!” “……” 朱高煦又是一阵骂骂捏捏,愤而转身,向着后面晒太阳的几人走去。 到了近前,朱高煦直接开口:“好侄儿,咱爷几个在这晒了多少天太阳了?什么时候出海?你二叔我,还等着驾驭浪头,杀尽倭寇!” 王景弘、齐子安等人见汉王殿下到来,赶忙行礼。 朱瞻基有些无奈,抬头看看头,回道:“二叔,还有几日便是二月二龙抬头,我早已托人算过,是个拔锚起航的好日子!” 放屁! 二月二本来就是个大好的日子! 哪里用得着算! 想了想,离着二月二也没有几天了,朱高煦便改口道:“你二叔我提出的,稳扎稳打,一步一碉堡的策略,可是要工部的那些匠人们在才成,出航前他们能到?” 谁又能想到,在战场上一向如猛虎下山的朱高煦,还会提出稳扎稳打的策略。 朱瞻基笑了笑点头:“二叔放心,工部的匠人和日月堂工科学子们,已经带着必要的东西,入了浙江,没几日便能到。” 海战朱高煦不懂,但是整队大明占领东瀛本岛,他倒是提出了不少的意见。 用东海舰队上的火炮,轰开东瀛本岛,陆战队随后登陆。 在占领第一个稳定据点之后,便开始让工部的匠人们,负责建造完整的堡垒。 在随后的推进战争中,用战俘来建设更多的堡垒防线,层层递进,一圈圈的将东瀛岛上的倭人给推进深渊一般的大海之中。 工部和日月堂,这一次就被抽调了不少人过来。 基本都是制造水泥和火药的。 水泥可以为明军在东瀛到上,提供一个完全可靠的防线。 火药也能持续不断的供应前线大军。 总不能大军的火药用完了,还要从本土运过去。 早先的军事会议中,朱瞻基还没有提出的时候。 朱高煦就创造性的提出,将火药产线随军携带,用于军队可持续进攻。 大明的汉王爷,自从大年夜的时候上了课。 脑袋瓜子终于是开窍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