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五章 朕意欲改革 (第2/2页)
时间。 这么说,锦衣卫在福建的人,从拿到消息再送到应天,也就只花了三天时间! 下面人很是用心啊。 都知道倭寇对于大明的影响,此次取得全面胜利,一个个都想要早早的将消息送于皇帝知晓。 “沿海商贾士绅,依旧不可不。”朱高炽消化完倭寇已除的讯息,终于是轻声开口。 朱棣点点头:“北镇抚司已经派出人手,藏匿身份,前往福建、浙江等地。” 夏元吉安抚住心情,赶忙开口:“陛下,臣听闻工部如今有数样新式舰船图纸,其中就有新的海运船只图纸。如今倭患不再困扰朝廷,陛下是否可以下旨,建造新式海船,用以沟通南疆等沿海地区,如此也能增补朝廷进项。” 倭寇一没,夏元吉最先想到的就是,往后海路要比过往好走了。 加上如今南疆也几乎是要打下了,由海上运输货物,远比走陆路来的便捷快速。 最主要的,走海路要远比陆路,耗费少得多。 然而朱棣还没有开口,坐在夏元吉一旁的工部尚书宋礼,就已经将颇为不善的目光投了过来。 老子工部衙门的墙是纸糊的?宋礼觉得自己就像是秦淮河上没有穿衣服的小娘子一样,家底子全被人给看了个干干净净。 先是金纯那小子知道火药用于营造的事情,现在又是夏元吉这老货知道新式海船的事情。 工部统共有多少秘密?现在全被这些人给知道了。 “既然夏大人这般热衷新式海船,不如往后这事就交给户部去做,我工部必定全力以赴!”宋礼轻飘飘的说着。 这是讥讽的话。 哪里有让户部尚书,去管工部造船的道理。 朱棣出声:“夏维喆,倭患一除,海路通畅无忧,新式海船自然是要造的,你户部备好钱粮就好了!” 见到皇帝开口替自己说话,宋礼不由的目露感激。 一想到夏元吉和金纯两人,对工部比自己还要熟悉,宋礼就觉得吃味。 宋礼当即开口道:“今年朝廷可谓是有好几桩大喜事!其一倭患消除,其二南疆收服,其三东瀛征服。一桩桩的事情,可都是古往今来之帝王未尝有过的事情!” 这老货是疯了吧!听着宋礼的话,金纯眉头不由一跳。 按着宋礼这样说,古往今来之帝王都没有做到事情,却被如今眼前这位皇帝陛下做成了,是不是该做些什么表示表示? 做什么是最好彰显自身功绩的事情? 封禅! 就冲着宋礼这番话,金纯就觉得老货是有撩拨皇帝去泰山封禅天地的意思。 这很不好! 金纯当即开口:“眼下几样事情,对朝廷大加有利,然而随后却有诸般示意要梳理。单单是教化南疆土著,礼部就派出了小半官吏。后面还有一个东瀛,需要人手去做事。户部要抽调钱粮安抚,工部要营造新征之地。倒是太孙、汉王、赵王他们在外面,指挥我大明千军万马威风赫赫!” 金纯虽然是借着诉苦,但潜台词却是在告诉皇帝。 想要封禅是不可能的。单单是封禅前的准备,就是何等浩大的事情,更不要说正式开始之后。 而且,封禅是不是要以礼部为主,制定各项礼仪行程? 如今礼部可是没人了,想要封禅是不可能的。 随着金纯的开口暗示,夏元吉同样是投去一个感激的目光。 皇帝真要是想封禅,是有理由的。 但是如今户部刚刚缓过一口气,但还没有完全缓过来。若是要强行封禅的话,户部必定是没有这个能力去做成这件事情的。 难道还能说,皇帝封禅还能自己掏钱? 这可是整个天底下头等的大事了,若是朝廷不cao办这事,对谁都不是好事。 朱棣却是淡淡的看了几人一眼。 当皇帝十六年了,光是闻着味道,他就能看得出这两人是在想些什么。 而刚刚反应过来的宋礼,则是稍稍的出了一口气,生怕因为自己刚刚一时不假思索的话,导致皇帝真的想要去泰山封禅了。 “封禅!”朱棣轻轻的吐出了这两个字。 当即,就让夏元吉、宋礼、金纯三人,一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看着三人的反应,朱棣突然轻笑了一声:“朕想着,便是汉武唐宗也没有打下南疆、征服东瀛吧!” 皇帝似乎真的想要封禅了! 完蛋了! 夏元吉和金纯两人,暗自将带着埋怨的眼神,看向挑出这事的宋礼。 宋礼也只能是默默的咽了一口口水。 “如今朝廷稳定,边疆无患,朕想着推行徽州府那一套玩意,不知你们怎么想?”朱棣突然话锋一转,从封禅的事情上,跳到了全面推行改革之事上。 还没有反应过来的三位老尚书,一时间愣在当场。 倒是一旁的太子爷,默默的看了自家老爷子一眼。 到此时,他才算是看清了今天老爷子叫了大家来这里的原因。 改革是还在东瀛的那个小王八蛋最先折腾出来的。 来这里,是有肯定那小王八蛋不孝子的意思。 而只叫了夏元吉、宋礼、金纯三位朝廷中人。 其一因为改革必定要触动税赋问题,这是徽州府最根源的变化,所以户部是绕不过去的。 其二则是如今朝廷几样大的改变,有工部参与。无论是水泥的应用,还是新式海船,甚至是工部从日月堂那边拿走的不知道有多厚的各式图纸。 改革是推陈出新,是要让天下出现更多新鲜事物的,所以工部也是绕不开。 其三便是礼部了,大抵是皇帝觉得有宋朝借鉴,所以要拉着礼部来给自己推行改革,做补充说明,也是为了能说服届时必定会出现的反对声音。 至于吏部、兵部、刑部? 如今五军都督府轮值内阁,都督们都挂着武英殿大学士的头衔,兵部现在只负责考功、征召、协调工部将作监等杂事。 刑部是管着大明律的,司法权上似乎还没有要动的可能。 至于吏部更是了,不可能一边革新天下,朝廷内部官吏还要改革。 如此,到时候可不就是朝廷外的人反对了,就是朝廷里的人都要举起反抗的旗帜了。 说不得,就要再来一场靖难。 至于说全面推开改革之后,朝廷里会不会有人反对? 必定是有的,但在钱财利益和官位面前做比较,聪明人都会做出聪明的选择。 想清楚之后。 于是,太子爷朱高炽缓缓开口:“若要推行革新,不若一地一地推行。如今倭患已除,无论福建、浙江、江苏都是朝廷赋税重地,可从其中挑选一处,如同当初于徽州府一般。” 闻声。 朱棣看向自己的这位长子。 太子瘦了很多啊! 看样子,能活不少年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