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五章 必败与陷阱 (第2/3页)
相比,苦等显得太过于寂寥了。 看到自家主公的模样,李儒也只能在心中叹一口气了。 在雒阳狱中,吕煜的一番话,其实是说到他心坎去了。 若董卓还像之前一般,恐怕还真是有可能败亡的。 若董公深明大义就好了。 都不需要他英明神武。 可惜... 世间的事情总不会是十全十美的。 若董卓有能力了,他李儒的用武之地,恐怕也不会像如今这般了。 只能说...有得便有失。 他心中始终相信,只要他用心辅佐董卓,董卓的权势与他的权势,便会与日俱增,并且一直保持下去。 但是... 李儒的目光还是太短浅了。 另外一边。 在宣室殿内。 荀攸也等得非常着急。 若非是外面有重重守卫,他一定会冲出去的。 今日的局势很乱。 而乱便是将水搅浑,而将水搅浑了之后,便可以浑水摸鱼。 换言之,今日是刺杀董卓的绝佳时机。 可惜,他现在在宣室殿内。 不知道郑泰安排了没有。 荀攸不无可惜的想着。 在他看来,董卓败亡就是他死了,然后他的集团重新洗牌,又重新夺回朝廷控制权。 尤其在荀攸看来,董卓在雒阳的举动,无异于是自寻死路! 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骰、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 其实.... 荀攸的想法是可行的。 在董卓被刺杀的前段时间,董卓派董越、张济坐镇弘农-带,牛辅率李催、郭汜、贾诩等人领兵出征关东,讨伐颍川、陈留一带,直接打爆了朱倩、张邈等人。 而在长安一带,董卓是跟兄弟董旻,亲族董璜等人在的,且兵力主要集中在眉县。 因为董卓的“强兵”在外,长安城内只有自己的亲兵,所以荀攸才说:在此时,只需要刺杀董卓, 然后占据“觳、函”两个关口,不让董卓集团的强兵进入长安,靠着皇帝的诏令,号令天下,董卓集团的人自然会崩溃。 荀攸团队当时说服的是朝廷北军五营中的越骑校尉伍孚,这次刺杀很可惜失败了; 王允团队后来说服的是董卓的贴身保镖吕布,这次成功了。 其实这两次刺杀行动在本质上,都是符合荀攸对当时形势的判断理解。 要不是王允刚愎自用,自视过高,逼反了本欲求和的李催等人,董卓集团或许真的一下子就瓦解了。 董卓身边的兵力过少,甚至亲信被策反,强兵外出,就是根本原因。 后来李傕、曹cao都是长期和军队在一起,也是吸取董卓失败的教训。 只要董卓死了,这天下,便会恢复朗朗乾坤。 荀攸的念头非常坚定。 以至于荀彧与吕煜来劝说他的时候,他心中的念头都非常坚定。 荀攸觉得只要董卓死了,事情就结束了。 但... 有一点他很难做到,便是如何让董卓死。 另外一边,朱儁王允等人等得有些不耐烦了。 但是袁隗脸上却是非常轻松。 轻松,也是因为他今日过来,不过是为了给朱儁还恩而已。 实际上,吕煜是死是活,与他无关。 甚至于... 死掉的吕煜,比活着的吕煜更有用。 在袁隗心中,他也是觉得董卓必败的。 因为董卓在追求自已没有能力驾驭的东西。 自古以来能做权臣做的让群臣服气的,就是有大功于社稷,等累受托孤的,比如霍光和王莽。 董卓有什么呢 勉强算是有一个救驾之功,本身在朝中也没有根基,更不是高门大族,只是因缘际会,凭着袁氏故吏的身份得到了袁家的青睐,有机会被作为他袁家的外援召唤进京而已。 进京后论功行赏,先封司空,后迁太尉一以一个边地赳赳武夫的身份而做到三公的位置,也基本上就是对他的酬劳了。 如果董卓野心就止于此,心甘情愿地继续做袁家的打手,紧跟着汝南袁氏的步伐。 一文一武的控制朝局,后续怎么发展很难说,不过就算闹出什么事情,天塌了也有他汝南袁家顶在前面。 但是董卓的野心开始膨胀了,先是废立,后又做了相国,爬到了他袁隗的头上去。 董卓以为,凭借着自己的废立之威,和帮助党人平反的“功劳“,能够让他在摆脱了汝南袁氏之后,同样能够和士人们合作。 退可以做权臣,进可以求禅让。 在袁隗看来,这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后面的事实也证明,离开了袁隗,董卓再怎么对士人们示好也无济于事,而士人们也压根就没有和他合作的打算。 董卓出身低,没有大功于社稷,尤其是杀了自己的故主袁隗及其宗族,更是犯了汉末的大忌。 到这一步,董卓的选择其实不多了,除非他有逆天的军事才能,可以靠着自己的军队弹压天下,否则无非就是如何败亡,败于谁手的问题。 至于暴行和迁都等等昏招,这和隋炀帝后来在江都赖着不愿意走了是一个道理,不过是应了汉武帝朝的宠臣主父偃的话: 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 但前面的看法,只是荀攸与袁隗的。 此时在雒阳狱塔楼上,静静看着一行人进入雒阳狱的吕煜心中却是有不一样的想法。 董卓的败亡,就是因为他的残暴! 在董卓进京开始,就是三国真正乱世的开端。 他擅行废立,自立相国,乱了东汉传承的稳定的制度。也搞乱了中央,造成了袁绍曹cao等人相继出逃,组成讨董联盟,帝国实际上分裂了。 等到打不过,又在首都放了一把火,挟裏百姓,迁都长安。 把东汉二百年繁华的首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