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传_第十二章 忆征鞍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二章 忆征鞍 2 (第3/3页)

放一个敌人过去救火!”

    查大受等人齐声道:“得令!”

    李如松凝重地道;“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为重要,那就是怎么安全的进去,然后怎么活着回来的问题。我的计划是这样,你们七百人于今日未时三刻从开城出发,向东南方向经汶山奔袭大约一百八十里到达京畿道的清平里,我已经让朝鲜国王通知朝鲜水师提督李舜臣在那里给你们准备了三百快舟和三艘龟甲战船,三艘龟甲战船在前给你们开道,你们七百人连人带马分乘三百木排沿着北汉江顺流而下,然后绕过王京直接在龙山登陆。我推算过时间,以寅时敌军最为困乏之时发起攻击为宜,得手后七百人骑马从王京城后方反向杀出,届时我会和祖叔亲自率领五千人马在王京城正面佯攻,那么倭军的注意力势必会放在前方,你们乘乱杀出来与我们汇合,一起返回开城。”

    查大受听的呆了一会忽然喊道:“如松,你是怎么想出这些招法的,你就等着好消息吧。”

    李如松拱手向查大受等五人逐一行礼道:“等明早各位凯旋的时候,我请各位兄弟喝酒。”

    窖生嘿嘿笑道:“你还有酒吗?”

    李如松一瞪眼:“你还敢说,我还没找你算账呢!赶紧把那些泸州大曲全都给我拿回来!”

    众人哄笑声中,分头各自准备去了。

    查大受、刘綎等率七百辽东铁骑于未时三刻准时出发,向清平里挺进。

    李如松抽空去看了一眼雪瓷,见她伤势与昨夜比恢复了很多,于是和祖承训整肃人马,一切准备好之后睡了一觉,以便于在夜里子时向王京城出发。

    万历二十一年四月十六,凌晨寅时,李如松和祖承训率领着五千明军隐蔽在王京城正前方焦急地等待着,忽然祖承训手指前方低声说道:“提督快看,好像得手了。”

    李如松顺着祖承训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王京城后方突然间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不禁激动万分,马上下令五千士兵以大筒和火铳向王京城射击,王京城外一时间枪炮齐鸣,喊杀声震天,守城倭军毫无防备之下也只能仓促应战,顿时乱作一团。

    大约过了两刻钟的功夫,从王京城旁的一条便道冲出几百人马,待冲到近前,李如松仔细一看为首的正是窖生,后面跟着查大受和李如樟以及那七百兵士,窖生一见李如松便兴奋地大喊:“提督师兄,一颗粮食都没给倭寇留下!”

    查大受高声应道:“提督放心,一共折损了十几名弟兄,其余全部安全撤出来了。”

    李如松大喜道:“好,撤!”

    两股人马汇合到一处后迅速撤回了开城。

    天大亮之后,自王京城传来消息,龙山粮仓囤积八十万石粮草尽数焚毁,倭军自小西行长以下全部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两天后,即万历二十一年四月十八,小西行长带领城内所有倭军撤出王京,向东南退往釜山。次日,李如松率明军挺进城内,王京宣告收复。

    以折损十七人的代价焚毁十一万倭军粮草,兵不血刃收复重兵把守之坚城,所谓用兵如神,不过如此。

    至四月下旬,倭军继续向东南后撤,退至一年前他们登陆的地方——蔚山、东莱一线,八万倭军在同一个地方怀揣着被撕扯得粉碎的痴梦灰头土脸地踏上了归途。

    而奉明朝万历皇帝谕旨,明军三万人撤出朝鲜,返回国内,仅留刘綎部约一万人驻守朝鲜,窖生也随刘綎留守。至此,抗倭援朝第一阶段以日本惨败而告终。

    而在倭军后撤过程中,倭将加藤清正及所部在晋州屠杀朝鲜平民六万余人,其累累罪行人神共愤、罄竹难书!

    然而无论侵略者多么凶残、暴戾,却终究逃不过惨败之结局。

    正如万历皇帝所言:“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朝鲜大捷后明廷论功行赏,经略宋应昌因其卓越表现,由兵部侍郎擢升右都御史。

    李如松战功卓著,万历皇帝对朝中众臣参劾其奏疏一概不论,加太子太保衔。

    然而李如松此时在外被一众宵小诋毁、诬陷;与内则深受其父李成梁“养寇自重”袭扰,已然心灰意冷,常有自裁之念,幸得身边有雪瓷这样一个红颜知己相伴才略慰聊赖之情,李如松以养伤为名滞留朝鲜两年,两人结伴度过了人生中最为逍遥自在的日子,期间与雪瓷育有一儿一女,更使两人尽享天伦之乐。

    窖生和如月公主互生情愫,但在倭寇退军后,朝鲜宣宗却执意欲将如月公主下嫁于柳成龙长孙,如月公主坚决不从,数月后郁郁而终。据传,如月公主下葬时,头枕边放了一只行军水囊……

    然而至万历二十四年,皇帝钦点李如松接替董一元出任辽东总兵一职,李如松无奈只能回国履任,却出乎意料地将雪瓷及一双儿女留在朝鲜,朝鲜国王“感念李提督大恩”,因此终其一朝皆对李如松妻儿厚待有加。

    李如松既无后顾之忧,随即回到辽东履职,窖生此时因战功已升四品游击将军,本欲追随李如松同去辽东赴任,却不料遭到自己这位师兄的坚决反对,却也并未多想,便仍与刘綎一道留守朝鲜。

    岂料无论是妻儿还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与李如松此次分手竟成诀别!

    万历二十六年,在一场与蒙古鞑靼的遭遇战中,李如松以身殉国。消息传来,皇帝悲恸万分,令具衣冠葬与顺天府,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恩遇之隆实属历代之鲜有。

    关于李如松的死因在其身后众说纷纭,有说是因中伏而死,有说因叛徒出卖而死,却从无定论。

    只有窖生明白,自己这位师兄真正的死因,是目睹建州女真日益崛起,而自己本有扶大厦于将倾之力,但碍于父亲而无可施展的绝望和深感于社稷黎民之愧无可排遣,只能以身殉国!

    三柱清香,一坛泸州大曲,窖生送师兄最后一程!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这是师兄李如松留给自己的绝笔中引用的一首诗,窖生将其熟记于胸。

    四百余年华已过,英雄不在,唯浓香依旧;

    五千载血脉犹存,盛世崛起,品国窖风流!

    (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