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5、开始反击  (第2/2页)
过进攻营外曹军的方式,给四冢的关羽军解围,打乱了曹军部署。    在增兵进攻四冢营地与集中兵力围剿王甫之间,徐晃选择了后者。    徐晃肯定会为自己的判断后悔,但廖化也意识到,遭受围困的友军支撑不了太久了。    廖化不再犹豫,立即和关平两人分配好任务。    廖化统帅所有能战斗的将士,救援被围的王甫。    关平留在营门,等候并且组织关羽军其他部队,准备出营援助。    战斗打到这种程度,不需要使用多复杂的战术。    廖化直接带领部队,杀向曹军包围圈。    曹军也发现了廖化的部队,部队开始变阵。    少量曹军集结之后,朝着廖化杀了过来。    曹军阻击部队还是晚了一步,廖化顺利接近包围圈,和王甫的部队里应外合,攻破了曹军,两支部队合军。    廖化的兵力太少,没能改变战场形势,曹军依旧拥有兵力优势,包围圈再次合拢。    曹军增强了进攻力度,轮番冲击关羽军的防线。    廖化和王甫两人来不及分享情报,划好责任区后,双方各守一边,指挥部队进行反击。    不断有士兵受伤倒地,防线一直在收缩。    关平曾组织过一次救援,但被徐晃亲自带兵击退。    无论曹军的攻势多么猛烈,关羽军还是维持住了战线,没有崩溃。    最终,曹军响起撤退的金声,部队开始有秩序的脱离战斗。    徐晃亲自带兵断后。    利用这个机会,关羽军重新恢复阵型。    在没有掌握曹军撤兵的可靠情报之前,廖化和王甫不敢轻举妄动。    廖化也不甘心坐视曹军退走,和王甫指挥部队,跟随曹军同步北上,既不直接接触,又不会被曹军甩开,保持安全距离。    过了一会儿,一支精锐的关羽军骑兵进入战场,廖化这才明白曹军撤军的态度是认真的。    徐晃显然意识到了这支关羽军的增援,这才做出撤军决定。    入营曹军已经被击败,曹军主力虽然没有崩溃,继续打下去,却也是输多胜少。    徐晃倒也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主将,在关羽统帅主力进入战场之前,他便组织将士撤退。    由于曹军撤退及时,关羽步兵远离战场,无法参战,只有骑兵参与了追击。    冲在最前方的将领,穿着绿袍,戴绿帽,坐下一匹赤兔马,正是关羽。    关羽的确担心四冢营寨的守备情况,亲自带领部队支援。    关羽跟徐晃,这两个河东老乡都已年过半百,却在战斗中做出了相同选择,身先士卒,奋战在一线。    在关羽的骑兵通过之后,廖化和王甫两人同样下令将士们开始冲锋,组织步兵对曹军追击。    徐晃亲自带队断后,曹军没有溃败,关羽军却还是抓获了不少战俘,得到了曹军遗弃的大量军需物品。    直到曹军得到郾城守军的支援,稳住阵脚,关羽军追兵才开始撤退。    就如关羽在战前说的那样,这一战,但求无过,不求有功。    停止追击,队伍开始撤退,廖化也随军撤回四冢。    曹军同样无力再战,稍作追击便放任关羽军南下,两支部队脱离了战斗。    回到四冢,战场上依旧一片狼藉。    曹军的战略目的失败了,不仅没能突破关羽军的封锁,还灰头土脸的败退回郾城。    单纯从战术角度上看,双方难分胜负。    魏军将领殷署被杀,兵员物资损失极大,关羽军同样损失惨重,傅方战死,物资消耗一空,四冢营寨几乎毁于战火。    修复四冢军营需要花费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以关羽军现有的资源,四冢营寨的修复并不具急于提上日程。    从战略层面上看,关羽军毋庸置疑的取得了大胜。    徐晃没有击败四冢守军,这就让胡修、傅方统帅的这支襄樊出身的部队保存了一定的战力。    而且,曹军摧毁的军营和鹿角并没有多么重要。    四冢营地的存在意义就是防御徐晃,当吕蒙偷袭荆州的消息传到襄樊,关羽即使再不甘心,也必须撤军。    不论是四冢还是围头,都将会被放弃,曹军破坏的,不过是一些原本就会舍弃的东西。    廖化能这么想,但关羽却不一定会这么思考。    战斗结束了,相关将领究竟是立功,还是遭受惩罚,这得看关羽对这场战斗的最终定性。    部队回到四冢,营寨进行了简单修复,战俘也被进行安置。    关羽下达了大批命令,包括打扫战场,清点物资。    命令分配下去之后,关羽的传令兵找到廖化,要求廖化汇报战果。    在一处保存比较完好的营帐中,廖化见到了关羽。    胡修、王甫、关平三人都在现场。    廖化屏气凝神,小心翼翼的观察关羽的态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