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九章:纺纱机出现了 (第1/2页)
“去岁考成法一出,的确罢免了不少庸官,可之后又出现了空缺无人的问题……” “京城尚且如此,那别的地方岂不是会更严重?” “吏部尚书一心为国,但还是要考虑周全一些的。” 江渊一张他那利索的嘴皮子,说的头头是道。 陈循也附和道,“不错,若是大索官吏,朝野动荡,亦非好事……” “这的确需要考虑。”朱见济点头,打断了陈循的话。 “既然如此,那就依照太祖惯例,三途并用,就地招收能吏来取代附近庸碌之官,若是有知情者,也可以直接去寻地方按察使或都察院揭****行赏。” “王尚书,胡尚书,等会你们自去堂中,将这个消息发出去,让那些积年老吏来吏部报道。” “准太子所奏!”景泰帝挥手,王文和胡瀅领旨。 随后他又看着陈江二人感叹道,“幸好有二位学士老成谋国,提出了这一点,不然等问题出来了,但是让朝廷措手不及。” “当然,太子能找出办法,面面俱到,也是有功劳的!” …… 我明明不想这样的。 陈循呐呐。 王文在一旁歪嘴冷笑。 高谷更是围观热闹,支持小太子的查漏补缺。 所谓“三途并用”,指的是科举、岁贡和举荐三种任官方法,曾经为明初解决管理人才缺失问题做出过重要贡献。 只是后面科举地位上升,另外两种方法才逐渐被人忽略。 毕竟官位就这么多,每隔几年就有大批做题家出现,这群萝卜挤过考场上的千军万马,更容易占到土坑。 久而久之,科举当官一途独大,让不少吏员和贡生无法升级为官老爷,由此引发了联动—— 贡生回老家成为乡绅,而吏员盘踞地方长久不来吏部报道,放弃了排队当官的希望,促进了地方顽固势力的增长。 朱见济并不喜欢这种事情。 本来想着慢慢修改,在皇权扩张下乡,搭建起一个新的管理层面后再去提拔人才的,但陈循既然说了,他当然得通过。 他是好老板嘛! 如果坑位还是少……他这不是允许当地为吏者收集资料去举报了吗? 你把萝卜拔出来了,那这个坑就是你的! “另外卫所之处也可以用上此法,擢升军户中有功诚实者,去大宁等地为吏,三年期满则由吏部考核,通过便可成为代官,代官亦是三年考核一次,合格者则可转为正式官。” 朱见济顺着话继续说,从制度上解决了边关建设的人才问题。 大明朝的官老爷们不少,但吏员相对要更多! 如果有一成年轻有拼搏精神的人肯响应这个号召,那何愁边关不兴? —————— “马伴伴,去织布厂那边说一声,招募一些熟练工,孤要把他们派到宣府大同那边去,设立分厂。” 回到东宫,朱见济才下羊车,就提着腰带吩咐马冲。 “另外再挑选合格会计,一起跟去北边,替孤算账做事!” “遵命!” 马冲立立刻应下,然后服侍着小太子进宫歇息。 此时的咸阳宫已经非常热闹了—— 左边一排的房间充当小教室,用来制造计算姬,右边一排房间则是秘书处,由马冲做秘书长,领导着其他机灵的宦官宫女,为小太子处理日常各种事务。 像皇庄里的管理人员,头上也常挂着个东宫秘书的牌子。 如果六率猛男们还在,那后面的小广场还会让他们cao练,让东宫更加的熙熙攘攘。 朱见济让马冲把自己服上床榻,胖脸沉思着,为北方规划着蓝图。 旧有卫所的收复并且重新投入使用,意味着大明北疆防线得到了强化,只是兵员人口还要慢慢补充,起码要几个月的时间,大力投入,才能在长城以外,再给大明打造一道铜墙铁壁。 不过没关系。 虽然北疆防线才重新建立,可蒙古草原也废啊! 只要我不比你烂,那你就打不过我! 瓦剌内乱后,阿剌知院虽然成为新首领,但他也得面临和也先一样的问题,那就是草原内部的分裂。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诉求。 当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