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2章:兀良哈的新态度 (第2/2页)
的,除了天家父子,还能有谁?” 李秉被排挤出京城好几年,此后也是一心扑在地方事务上,没有打听过其中详情。 所以收到这消息后,还颇为警觉,生怕自己又踩到了坑里,导致从宣府重镇被调去其他更糟糕的地方。 好在听方瑛说完京城风向,李秉便放下了心。 “原来如此,是老夫多虑了!” “不过既然太子发了这样的话,那老夫能不能时常密奏天子,让他多调拨着饷银过来?” 李秉随后又心思活泛起来。 地方找中央要钱,一直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毕竟自古只有四方赋税汇入京师,没有听过国库不停掏钱补贴地方财政的。 当年太祖太宗在时,出于战略考虑,对东北关外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倒贴,可仁宣二宗时不就放弃了吗? 李秉之前也打过报告,述说了一番扩大边境防卫空间的重要性,可奏疏去了便没有回应,估计都没来得及给皇帝看看,就被财政短缺的户部给扔一边去了。 听说如今的小太子是个会赚钱的,那自己总能找他要点东西吧? 朱见济都没想到,这老头子反应过来,就计划来薅自个儿羊毛。 “这个……” 方瑛没有多说,算是默认。 谁让李秉要到了钱,他也能占到便宜。 于是李秉兴奋的打算过几天就递密奏上去,希望皇太子能继续为边关建设出钱出力。 ———————— 京城这边,将队伍迁移的收尾事项处理的差不多后,又恢复了正常的状态。 仍旧是时不时开会。 “兀良哈那边果然又发来消息了!” 于谦抽出一份奏疏,递给高凳上主持会议的小太子。 朱见济接过来,翻来扫了几眼,没有看完便主动问起于少保,“兀良哈这次说了什么?” “还是像上次那样,一张嘴就是要城池和甲胄,把我大明当傻子耍?” “改了!”于谦难得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显然是为大明军威重新震慑住了桀骜不驯的兀良哈部感到欣慰。 “兀良哈首领沙不丹上奏,请求朝廷允许他们内附宣府、大同,在其附近放牧。只是他还提到,大宁等地,当初是太祖太宗给他们牧马的地方,还是希望朝廷能让他们留在那边居住的。” 高谷冷笑,“兀良哈也配提太祖太宗?当年太宗北征打的是谁,他们自己还不清楚?” “太子千万莫被兀良哈等人措辞蒙骗……此等关外磨牙允血之徒,不受教化,不尊大国,礼义廉耻皆无,需警惕之!” 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高谷也知道自己在朝堂待不了几年,说话也越来越直接。 他非常希望能用自己的理念,去感染一下未来的皇帝。 “可关外大漠本就难以管理,当年太祖太宗于那里划分都司卫所,还是让那些人做大了?” 陈循习惯性的反驳高谷,随后提议,“以臣之见,兀良哈三卫既然有了臣服之态,不若遵循旧制,让他们为我大明前驱,东镇女真,西抗瓦剌、鞑靼。” 瓦剌虽然乱起来了,可底子还在,他们也担心管理失控之下,会有草原部落南下攻击大明其他地方的关镇。 就像最近几年,河套那边的守将便有上疏,说草原上的鄂尔多斯部也有南下动向,企图扣关入套。 而且鞑靼势力亦是强大,必须要防备他们趁虚而入。 大明的钱还没重新攒回来呢,能支持起关外建设已经够好了,何谈大规模的向草原出动军队? 朱见济听了沉默, 景泰帝听了打瞌睡——他昨天才跟唐妃和好,今天就有点劳累了。 “两位卿家所言,都有道理。” “以孤的想法,兀良哈收服过来的确有效,如果放任他出去乱咬人,也不利于大明边关的稳定……” “这样吧!” “既然沙不丹他们提了要求,大明也跟他们提几点——” 朱见济再次提上腰带,将早就打好的腹稿说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