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3章:宗室也需要缴税了 (第2/2页)
的时候,就有人敢提议削藩,还逼死了湘王,圈禁数位王爷,可见大明的臣子是很看不惯藩王们的。 而且舆论上面也有推动力。 在孔公诚成为奉圣公,南孔取代北孔成为读书人心中新的圣脉后,就一直在对着皇家表示忠诚,在《文政杂谈》上面发表了不少文章。 其中便提到,“如今孔家德行浅薄,需要继续磨练,为天下人树立精神榜样的工作,得让父慈子孝的皇家来办。” 这种话有舔狗之嫌,但朱见济顺水推舟,让景泰帝下了道旨意,责令地方宗室“自省修身”,要求他们为国家考虑,节俭一点,省心一点。 现在有些人明知故犯,也算“忤逆圣旨”了。 最重要的—— 君主要拿自家人放血,又不是拿官老爷来抽脂,他们有啥可反对的? “这件事,孤等会就和父皇说说,诸位卿家自己先去商议个章程出来吧。” 朱见济说完,结束了这次的偏殿会议。 “臣还有话说!” 高谷忽然开口说道,“臣年迈,请求致仕,望殿下批准……” 他去年年底就打过报告,说自己年纪大了撑不住,要告老还乡—— 其实,也是受了点刺激,高谷才这么迫切回家养老的。 就在去年九月份,因为处理北孔乱事,而一直心中郁闷的薛希琏在官位上病逝,听说在此之前,他是上了封奏疏,请求辞职的。 结果奏疏还没到京城,人直接没了。 这让和薛希琏同朝为臣几十年的高谷甚为感慨,有些担心在小太子不客气的使唤之下,也走上薛希琏的老路。 至于和陈循的内阁争权? 这人已经不配和自己斗了! 去年顺天府乡试,陈循和王文这两个知名朝臣闹出来了一个乱子,导致陈循在此后一直老老实实的干活,连话都不敢多说。 王文这位的皇帝心腹都被处罚了一通,气得他折腾起底下官员更加厉害了。 景泰七年的顺天府乡试,陈循和王文的儿子都参加了,却没有成功上榜。 气急之下,陈循直接上疏质疑起了当时的主考官刘俨、黄谏,说他们徇私舞弊,就连王文也跟着打报告,只是言辞没有陈循那样激烈罢了。 凭什么他俩儿子不中? 这次顺天府乡试增加了几个数算题,早就听到风声的两家可是摁着儿子狂补了一通数学的! 他们觉得自己儿子比起寻常学子,掌握了更多优势,只要数算正确,那评分自然就高了。 结果还是没考过别人! 难怪陈循那么生气,打出了“科举舞弊”的旗号,几乎是要置刘、黄二人于死地。 偏偏国家抡才大典,不容轻忽。 于是景泰帝令高谷和礼部将那次乡试的试卷重新查阅,没发现有什么走后门的情况,人人都是真才实学。 朱见济对此发表看法,“大臣子弟与寒士奔进已不可取,况且他们又不安于义命,竟然欲借此加罪于考官?” 陈循和王文就此被通报批评了一顿,各自罚了一笔款。 王文还好。 他在事情发展到后期已然醒悟过来,主动向皇帝陈述他的错误。 可陈循就不行了。 他本就是内阁中有名的清谈首辅,闹出那样的事,名声持续下落。 现在还死皮赖脸的待在内阁不走,那是因为陈循还想着能以首辅的身份退休,舍不得权势。 在小太子经常把六部长官拉来开会后,内阁的地位明显提高了不少,负责内阁事物的首辅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陈循宁可不要脸,也不愿意放弃这种掌权的快乐。 好在他也懂点事,闹了难堪后一直乖乖听话,朱见济要的姿势他都能摆出来,所以还真实现了他留在内阁的目标。 但也只是留在内阁了。 所以高谷能走的那么轻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