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0章:排枪战术 (第2/2页)
透战场骑马与砍杀的混乱sao动,传入了人们的耳朵里。 来自瓦剌和兀良哈的仆从军们开始撤退。 站在一门大炮处,李秉捻着胡子对达巴拉干笑道,“大汗,我让你们带人先冲锋,现在才出手,你们知道后不会生气吧?” 你这是在说什么屁话? 你这不是都已经做了吗! 达巴拉干瞪着眼睛茫然,随后疯狂摇头,“不会,绝对不会!” “那就好!” 李秉装作松了口气的样子,“老夫就怕你们误会了什么。” “老夫是真心想让你们拿点战功,好对皇帝报喜的。” 毕竟只要他们的战术取得预料中的一半成果,那就能算大胜! 到那个时候,仆从军还能表现什么? 要是做个划水党,跟他们分割战果,那李秉也不愿意。 不如先让他们冲一波,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是? “回来的差不多了,让炮手做好准备!” 大明此时的队伍排列,仍然非常的规整,完美符合强迫症的要求—— 步兵居中,展开成三线,各线相距50至200步,每线又分为6列。 骑兵位于两翼,仆从军被召唤回来后,也匆匆忙忙的跑到旁边,根本不敢去冲撞大明排好的战列线。 因为那一万人组成的巨大方阵,此时已经举起了长枪,通过上面安装的瞄准镜对准了对面。 而火炮,则是分布在各线之间。 他们随着仆从军的撤退而缓缓行动起来,向着前方推进。 他们的速度很慢,但非常的稳。 在武会老师的棍棒教育下,这些人的纪律性是很强的。 因为如果不服从纪律,那处罚会非常的严重。 小到关小黑屋,大到拖累家人,全家被贬为奴籍。 所以他们保持着战线的统一,举着枪,推着炮,碾压过脚下的青草。 而当这么多人采取统一的行动时,视觉效果是很震撼的。 起码在孛来看来,虽然大明的队列动作缓慢,可压迫力却远超了之前的静态。 等仆从军跑回来大部分时,方瑛抬手。 跟随在他身边的一整排卫兵即刻拔枪向天,按动了扳机。 就像跑步比赛开始的鸣枪示意。 “开炮!” “开炮!” “开炮!” 队列里的指挥官几乎同时下令。 于是火炮被发射了出去。 这是和大将军炮款式不一的新式炮。 前者体量沉重,加上初步制造,有些地方还无法得到完善,难以移动,所以目前的应用,一般是安放在城墙之上的。 但是这一次新运来的大炮,则是在体量上进行了缩减,并且安装了一些支撑物和滑轮,让人可以更轻松的将之挪动起来,成为了行军中可能带上的武器。 这炮所用材质也不同。 完全用熟铁,再运用上兵仗局集思广益想出来的水力捶锻之法打制,制造简单,价格低廉,比起生产起来还有些艰难的大将军炮,能够做到更好的量产,还改造了膛线,提升了炮击的准确率。 而因为这种大炮的外形有些类似竹节,于是也被称之为“竹节炮”。 方瑛和李秉他们第一次见证竹节炮开火时,就对这个大家伙爱不释手。 守边关多年,他们是有些清闲的。 因为蒙古弱而大明强,又有经济贸易的顺利展开,从而降低了双方爆发战争的概率。 起码大同、大宁一线的战事的确较少。 大将军炮至今都没用过几次,让李秉非常惋惜,恨不得拉着大炮去辽东,把那边跳的很快乐的女真人给炮几下。 用在蒙古佬身上……可惜了。 不过等竹节炮运来,他们就立马收回了这个想法,并且非常激动想用对方的血来给新火炮“开刃”。 至于排队前进,则是方瑛总结了朱见济训练东宫六率的经验后总结出来的战法。 这个时代的火枪虽然广泛运用于战场,可射击率还是个问题。 枪打出来,它的准度是不够的。 而解决射击率问题的最方便办法,就是把人都凑齐,然后齐射,扩大打击范围。 既然做不到精准打击,那我就遍地开花! 天下大道,异曲同工! 正好朱见济在给武会下达任务的时候,极度强调让师范们教会手下的士卒遵守纪律。 这种会齐步走喊号子的兵,恰巧可以组成方瑛设想中的方队。 现在,是用毛里孩他们来祭旗的时候了! 排队—— 枪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