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84章:李贤决定支持皇帝 (第1/2页)
朝臣走出大殿之时,心里仍旧被皇帝刚才的作派,搅得无法平静。 自古以来,天子着甲胄临朝,最著名的就是隋文帝废太子的时候,披甲领队,先声夺人,在不少臣子未能反应过来前,把嫡长子杨勇给废黜了。 虽然历史证明了,他这么干没获得好结果,可在一切没发生前,皇帝是通过这样的行动,向朝廷传达了自己办事决心的。 废太子,还是废一个此前未曾有大错,身份嫡长的太子,立嫡次子当新的,这在哪朝哪代,都不算简单轻松。 搁在大明朝,那能弄出比万历朝“国本之争”更严重的腥风血雨。 而今天皇帝的所作所为,不止证明了他的决心,还暗示群臣,他这是把“官绅纳粮”,跟国本放在同一地位的。 “李阁老,这可如何是好?” 等走出宫门,没了皇家禁卫虎视眈眈,就有臣子对着李贤围过来,想请教他的办法。 李原德捧着笏板慢慢走着,从早朝出那事起,就没出过声。 直到眼下被人喊住,方才一叹,“什么如何是好?” “陛下有令,为臣者行之便可!” “可自古帝王与士大夫……”还有人心里爱惜钱财,嘴上说着。 李贤老眼一横,打断了他的话,“什么共天下?” “这天底下只有皇帝能管,你我都不过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罢了!” “如此腐儒自大的狂言,市井百姓说着尚且无罪,你为国家之臣,何以共之!” 说和皇帝一块管天下? 你要造反吗! “可家中田亩……” “陛下说得对,天下哪有让人占尽便宜的道理?” 李贤说道,“之前太祖定制,不让官绅缴税,那是因为俸银较少,故而要减免优待……如今陛下给了夏冰冬碳,加了俸银数量,让你我养活一家老小,做个富家翁,决不成问题。” “甚至连乞老还乡后,也有退休待遇。” “如此,还比不上你家的那边田产?还比不上国家之重?” 对方默然,脸上露出纠结之色。 “阁老家中也有宗族土地,退休俸禄是保住了自己,可族里的人如何?”又有人道。 李贤摇了摇头,“老夫是邓州人,为官日久,数十年未曾回过家乡了,宗族把土地靠挂在老夫名下,可收钱放钱,老夫从未管过,偶尔还要回信,以俸银资助乡亲,置办族田,点拨后人……” 要是宗族里因为要缴税而唾骂自己,那李贤也没有办法。 他是对得起自家人的。 总不能,离了自己这个首辅,李家人就无法独立行走了? “而且敢问诸位,士人免田赋的好处,究竟有几分落到了自己头上?” 此话一出,更多人沉默了起来。 这还真有道理。 虽然有士绅免税的特权,但真让个人吃到满嘴流油的,没有几个。 因为在官僚集团出现以后,皇帝为了防止他们膨胀成新的“贵族”,瞒着自己在地方割据,便规定了一个“回避制度”。 简单来说,便是官员不能在自己家乡任官。 这就导致了授职之后,官员长期漂泊在外,“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况,数不胜数。 偏偏流官制度下,由于升贬有序,很多官员放弃了在任职的地方买田置业,乡土观念也让他们大多喜欢在老家搞田庄。 家族、地主靠挂田产,基本也都是在官员老家那边发生的,好处大多基本进了老家人的口袋。 要保障官员个人生活,还得靠朝廷俸禄。 这就使得大明的官员生活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当官的待遇好,能免税,可当个清廉守法的官员,在京在地,那日子却又是紧巴巴的。 如果朝廷拖发工资,更是拮据。 像于文正公在世时,按照免税特权,只收地主豪强靠挂田产后给的保护费,或者只是把田地租出去收粮食,也够全家吃喝了,何至于去世之后清点家产,只有京城一座简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