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4章 草桥结拜 (第1/1页)
舞台上的戏还在继续演着,行完碰头礼之后,二人便开始自报家门,说出此行出游的目的。 得知对方也是要前往临安求学的,二人不由一阵欢喜,各自表露了求学的志向。 “胸无大志羞出口,自幼种田滚山沟。只因酷爱诗书礼,好心塾师劝我杭城把师求。 我只想中个秀才回乡走,教乡童,爱听那书声朗朗乐悠悠,挣得学奉供老母,再添置十亩薄田两头牛。” 听到梁山伯的志向,祝英台和侍女银心不由相视掩嘴笑了起来。 见二人发笑,沈月楼饰演的梁山伯忍不住问起了祝英台的志向。 韩在芬一甩袖,铿锵唱道:“有多少古贤才心中常激励,慕他们才高志远建功奇。” 听祝英台胸怀高远,梁山伯顿时生了结拜之心。 于是,二人在柳荫下搓土为炉,插柳为香,结拜成了异性兄弟。 “今日结拜成兄弟,同窗共读两相依。 勾勾手来发个誓,谁要是变心啦……,变成黄狗嘴啃泥。” 听到梁山伯和祝英台如此儿戏的结拜誓词,台下部分能听懂华夏语的观众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 变成黄狗嘴啃泥,哈哈哈。 这戏词充满了乡野俚俗之语,唱腔也带着泥土的芬芳,这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戏曲啊。 大幕缓缓落下,在舞台后方,沈月楼和韩在芬又开始了黄梅旦腔二重唱:“兄弟情随着日月长,如今已是桂花黄。未料师母出难题,这一对兄弟怎住一房?这一对兄弟怎住一房?” 这段交代剧情的旁白戏词一唱,便表明梁山伯和祝英台来到临安书院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书院里学生越来越多,宿舍不够,掌管宿舍分配权的师母便将关系十分要好的梁山伯和祝英台分到了一间房里。 大幕一拉开,沈月楼饰演的梁山伯顿时一脸欢喜地看向韩在芬饰演的祝英台道:“贤弟,今日你搬来与我同住,真是太好了。” 韩在芬轻瞥他一眼,一脸惆怅道:“好么事?” “好向你请教,好求你指点哪。” 沈月楼一边做着帮英台搬书箱的身段,一边忍不住跟着乐声轻快唱道:“你作文好似那快马追风多欢畅,我提笔却似那老牛爬坡难上岗。从今后求你灯下多指点,也使我,芝麻冒点油来出点香。” 韩在芬微避着他些,轻声唱道:“他不知真情喜住一房,难坏了英台结愁肠。虽说他为人憨厚是兄长,为他为我还须把真身藏。” 看到梁山伯和祝英台一男一女同住一室的场景,台下观众不由对接下来的剧情有了一丝莫名的期待。 “也不知梁山伯什么时候会发现祝英台的身份?” “估计会很快,毕竟都住在一起了,有些细节想藏也藏不住。” “没想到反过来了,祝英台是优等生,而梁山伯竟然是个差生。” “好羡慕你们啊,能听懂华夏语,我就只觉得他们长得好看,唱得好听,具体在演什么,我连蒙带猜也能看出一些,完整的剧情,我根本拼凑不出来。” …… 自从与祝英台这个优等生住在一起,日日挑灯夜读,虚心请教,梁山伯的成绩也开始稳步提升。 一日,书院的考试成绩发放下来,梁山伯难得地得了个中,而祝英台则还是上上。 “吆!又是上上!还请贤弟来帮我批文。” 说罢,沈月楼立刻将一张写满文字的稿纸交给韩在芬。 韩在芬一指戏台中央的座椅道:“坐下。” “哎,好。” 二人一同同坐,韩在芬专心批注试卷,沈月楼则托着腮,不停朝韩再芬的耳垂和玉手打量。 看着看着,他忍不住将手比了过去。 韩在芬朝他手上轻轻一拍,佯装怒其不争道:“兄长如此不专心,难怪学业少长进。” 沈月楼面色茫然之色,忍不住指着韩在芬的耳垂唱道:“英台不是女儿身,因何耳上有环痕?” 韩在芬摸了摸自己的耳垂,面色微惊,明眸轻转,她含笑唱道:“耳环痕,有原因。梁兄何必起疑云?村里酬神多庙会,年年由我办观音。” 顿了一顿,韩在芬又以劝学口吻唱道:“梁兄呀!做文章,要专心,你前程不想想钗裙。” 沈月楼讪讪一笑,朝韩在芬摇手作揖唱道:“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这段绝妙的唱词一唱,台下观众立刻疯狂鼓起了掌。 “哇,这一段我炒鸡喜欢。” “英台最后那指,好美啊啊啊啊……。” “两人演得好好啊,一个聪慧英气,一个憨厚可爱。” “我从此不敢看观音,此句绝妙!!!” …… 经历了这场小风波之后,梁山伯学习更加专心刻苦,很快就后来居上,超过祝英台成了临安书院的榜首。 “一个是情丝寸寸长,一个是学业步步强。两情无猜近三载,忽接归书引忧伤。” 双旦二重唱之后,韩在芬拿着家信登上舞台,望着自己书柜里的绣鞋出神。 不一会,师母便过来让她去担水了。 原来,往日里都是梁山伯帮她把担水的活干了。 只是,因为梁山伯成了书院的榜首,先生带他出去到别的书院比试文章去了,这活便只能她自己干了。 去河边挑水,却把全身弄湿,祝英台又羞又急,心里还十分悲伤。 “家书催归意烦乱,手捧绣鞋心中甜。情丝不知何时长,只像那青藤慢慢把心缠,忆不清何时起针线,一双鞋绣了年复年。 只好像深夜偷绣有个影儿伴,是那张脸是那对眉,是我那憨厚梁兄笑脸圆。 喜梁兄专心把书念,怎忍让我的愁思添他烦? 接家书回不回?这绣鞋怎相传? 鞋上蝶能成对,心中藤能相牵。 题难解,情难舍,问花花不语,问水水无言。” 见祝英台打水一直不回来,师母忍不住亲自前去看看。 此时,祝英台已经脱去被水打湿的外衣,师母作为女人,一眼就看出了英台的真身。 回到书院里,祝英台只得向师母坦诚身份。 “英台原是,……原是乔妆扮。” 师母立刻笑着唱道:“师母眼中早看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