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41章 治愈民族文化伤口,从我辈起!(求订阅~月票!) (第1/3页)
,百万调音师:我只好亲自上台了! “谈到敦煌,永远逃不过一个人名。” “王道士,王圆箓。” 李少杰说出了一个人名。 王倩点了点头。 对于这个人名,自然是非常熟悉的。 因为,无论是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只要涉及到敦煌,都很难避开这个人名。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敦煌遗书在国内仅存两万件,大英博物馆有1.37万件,法国巴黎图书馆有6000件,俄罗斯民族研究所有1.2万件,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有2000件。” “霓虹,灯塔,奥地利,瑞典,甚至偷国,都有敦煌文物的收藏。” 李少杰的话,让王倩心里一沉。 虽然也知道。 但当巨大到难以想象的数字摆在眼前时,巨大的损失还是令人震惊。 “第一次知道王圆箓这个名字,是在高中课本里,余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所熟知,在课本中,余先生将王圆箓贬低成了民族罪人。” 李少杰缓缓说着。 但王倩,仿佛闻到了一丝不太一样的气息。 “不可否认,王圆箓是有罪的。” “生活于清末的王圆箓属实愚昧,从小漂泊到入清军,后出家当道士,来到莫高窟,王道士觉得壁画过于媚态招摇,所以,他重新粉刷,破坏了一些壁画。” “但后来受戒为道士的王圆箓却足够虔诚,他觉得身为道门弟子,哪怕是在佛门宝地,也不能放弃信仰,修建道观,却因此毁了几尊佛像。” 李少杰的话,令人血压逐渐上升。 但了解那一段历史的王倩,却很能切身的体验到当时的感觉。 “他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莫高窟藏经洞,里面有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各种佛教经文,历史文本,绢画,刺绣,法器等文物,近乎五万多件。” “都说,他将巨量的敦煌文物,廉价卖给了英国所谓探险家,实为强盗的斯坦因。” “但他其实并不贪财,四处奔波,省吃俭用,钱全部用在了修缮维护莫高窟上。” 李少杰缓缓摇了摇头。 但王倩可以看得出来,李少杰的眼睛非常的清明。 仿佛不带一切眼镜,以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这么一个争议人物。 “他对这些文物具体的价值并不知情,但却可以知道这些东西绝非泛泛之物,信仰坚定的王道士自然知道经文对于宗教的意义,一时之下,他慌乱了。” “但你知道么,他第一反应不是据为己有,更不是去敛财,而是想要收容保护。” 王倩静静的听着。 其实,这内里的很多事,王倩是了解过的。 毕竟,在采访之前,都是会对嘉宾进行系统了解的。 对于李少杰新作品的一些事情,以及一些背景的事,更是有所了解。 毕竟,这次访谈,主要还是因为李少杰的这个新作品。 “余先生所谓【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一点出来的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其实是无稽之谈,身为一个升斗小民的他,拿着两卷经文,步行了五十里,来到县城见县老爷。” “谁知县老爷却说,这些不过是发黄的废纸。” “不甘心的他,等到换了县令,再次拜见,但第二个县令仅仅是挑了几卷经文扬长而去,但王道士还是不死心,于是奔赴800里,见到道台廷栋,结果,这位道台大人,却嘲笑的说【这上面的字还不如我的书法好看】。” 李少杰摇了摇头。 表情微微有些愤懑。 但眼中的澄澈却依然充满理智。 “一次次的碰壁,却没让王道士退缩,甘肃学政叶昌炽识货,但也只是索要物品研究,并未对藏经洞进行有效保护,只是丢下一句【检点经卷,就此保存】。” “对官老爷失望的王道士,甚至直接给老佛爷写信,但那时候的大清风雨飘摇,危在旦夕,根本没有在意这些事情,于是,敦煌这最为灿烂的文化,又继续被这一位平凡的王道士所看管。” 轻轻一叹。 在诉说王道士这一路艰辛不易中,李少杰说起了一个令人咬牙切齿的名字。 那所谓探险家的强盗! “后来,英国犹太所谓的探险家斯坦因来了,在助手蒋师爷的带路下,手持当地官员开具的许可证,来到莫高窟,想看洞内经文。” “王道士看到是洋人,断然拒绝。” “但一个普通的道士,怎么敢反抗有当时官老爷引路的外国【探险家】呢?” “这位强盗不死心,甚至编了一套唐僧西天取经,而他如今又从印度寻迹而来,搜集唐僧遗典的故事,骗过了王道士,于是得以看经文。” 哄骗,欺骗! 还有正规文件与手续。 这波简直飞龙骑脸。 或许,很多人以现在的视角来看,这鬼话根本不会相信。 但这些话,对于一个有些愚昧,而且同样信奉宗教的小人物...... 却很有说服力。 “最终,斯坦因想买经文,而王道士因为要清扫洞窟,修建道观,以及修缮维护藏经洞需要钱,于是极不情愿的妥协了。” “后来,法国人,霓虹人,灯塔人......甚至有人暴力的粘走了壁画。” “当敦煌文化扬名海外后,意识到了藏经洞价值的大清才真正慌了,拨银6000两责令将其运到京城,但这6000两,层层剥削后,到王道士手中只有香火钱的三百两。” “而文物从敦煌运往京城的过程中,也因为层层剥削,文物被途径的官员贪墨,对仅存的文物,造成了再一次的流失......” 李少杰无奈的摇了摇头。 大势如此,王圆箓贫苦的一生,也只能凸显小人物在当时的无助与可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