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不想挨骂 (第2/2页)
上官云端着自己的刀子说道:“若说到讲这些大道理我可能说不过你,但是论到玩刀子,那我就能说上几句。杨铮和我一样,都是用刀的,但是我们用的刀不同,所造成的伤口和杀伤力也是不同,就拿我来说……” 说着上官云将刀指向胡惟庸,吓得胡惟庸一哆嗦。 “上过将军,你这是做甚?” “打个比方……”上官云说道:“假如我要杀了你胡大人,这么近的距离,我只需要一刀,只会留在你的脖颈上,而不会留在你的胳膊上。” “为什么要拿我举例子?” 上官云说道:“只是举个例子而已,不要多心。” 胡惟庸说道:“你说这些有什么用?杀人的是杨铮,又不是你。” “我虽然没和杨铮真正的交过手,但是我知道他的身手应该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不会在对手的胳膊上留下伤口,而是应该一击毙命。” “你说这些也不能作为证据。” 上官云说道:“能不能作为证据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杀人的肯定不是杨铮,这就够了。” 李善长说道:“上官将军,你的话说完了吗,若是你再……” 上官云说道:“完了,接下来我什么话都不说了,我就在旁边睡一觉,这总行了吧。” 李善长微微颔首。 上官云走过去,抬起腿来,继续搭在茶几上,挽起胳膊枕在脑后,然后舒舒服服的躺了下去。 胡惟庸清清嗓子打算再问,这时,一封信从上官云怀里掉了出来,飘落在地上。一开始也没在意,再仔细一瞧,顿时不淡定了。 上官云距离他们并不算特别远,所以那封掉在地上的信他们也能看清楚。信封没有什么别样的不同,只是在信封上沾着不一样的东西——三根稚鸡毛! 这代表紧急军令! 李善长立刻示意胡惟庸把信捡起来,谁知胡为庸刚走到信跟前,上官云的一条腿就放了下来,正好压在了那封信上。 胡惟庸不敢用力扯,所以只好回头看了看李善长:“先生,是主公的军令。” 李善长也从座位上下来,看了一眼上官云,只见上官云闭着眼睛睡得挺香,竟然还在打呼噜——蒙谁呢?这才多久?一会儿你就能睡得着。
“上官将军!” 上官云不为所动。 李善长沉声说道:“上官将军……” 上官云眼皮都没睁开。 李善长叹了口气,对胡惟庸说道:“杨铮一案,确实有许多疑点,先把杨铮关起来,择日再审。” 胡惟庸自然明白,上官云就是和扯皮的,万一主公在信里边交代了什么着急的事情,自己这边没有处理好,上官云倒是没什么,自己却不好交代了。 “这是自然。” 这二人的话才说出口,上官云那条腿便神神叨叨的搭在了茶几上。不过,依旧在打瞌睡。 胡惟庸从地上捡起信,然后交给李善长,李善长反复检查了几遍,发现这封信没有被拆开的痕迹。 于是便带着胡惟庸往后堂走去。 “哎哎哎……”郭威大声说道:“李先生,怎么不审了?” “择日再审。” 郭威一脸懵逼。 杨宪看了一下上官云,摇着头轻叹一声,心里说道:这个上官云如此不知轻重,在这种场合下拿着主公的信做要挟,实在是不智。 “上官将军,杨铮我就先带回去了,若是你能找到证据,证明杨校尉没有杀人,本官立刻放人。” 上官云依旧没动静——这一回,他是真的睡着了。 李善长进了后堂,见汪广洋埋头在一对卷宗里,不由得笑道:“朝宗兄,你看看,主公的信又来了。” “哦?怎么又来了?” “这还是放在上官云那小子身上的,那小子借故拖延杨铮的沈案时间。” 汪广洋抬头一看,见是鸡毛密信,不由得说道:“这个小混账,做事不知道轻重,有这样的密信也不及时拿出来。” 正要拆开时,忽然注意到边上的胡惟庸,便迟疑了一下。 李善长说道:“朝宗兄不必在意,此人值得信赖。” 汪广洋不疑有他,便拆开了朱元璋那封密信,看过之后神色有些古怪,然后又将信交给了李善长。李善长看过之后,神色也是有些不自然。 “这……” “非同小可啊。” 胡惟庸有些不好意思,到也只能垂手恭立,眼前两位大佬,可不是自己能够攀比的。 汪广洋拿起信来,信上只有两句话:“天下即定,派亲信速到滁州迎驾!” 滁州有谁?小明王韩林儿! 汪广洋和李善长心里很清楚,小明王自然是天下共主,但也只是名义上的,现如今真正掌握实权的人绝对是朱元璋!可是朱元璋真的一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给一个白痴一样的小明王吗? 当然不会! 即便是朱元璋会,朱元璋手下那些将士和谋臣也不会,所以小冥王的下场可想而知。 这封信,就是催命符! “朝宗兄,你觉得何人可行?” “百室兄有何高见?” “兵马司都督廖永忠,此人乃是殿下的亲信,可行。” “嗯,我也觉得可行。” 胡惟庸一头雾水,但他也不敢多问,知道李善长注意到他。 “惟庸,这里有一件事需要你去办?” “先生但说无妨。” 李善长说道:“眼下主公一路上高歌猛进,破苏州,灭张士诚也是指日可待,天下很快便将一统,你认为天下一统之后,何人可继位为君?” 胡惟庸一愣,这问题有些要命啊。不过深思熟虑之后便说道:“弟子认为,小明王名正言顺,当可为军。” “嗯,不错。”李善长说道:“一会儿你就到兵马司,找提督廖永忠,跟他说,主公来信了,说天下即将安宁,让亲信大将到滁州迎驾。明白了吗?” 胡惟庸也不傻,立刻就明白了。 朱元璋来了信,信上让他们迎驾,可是意思再清楚不过。这件事儿必须要办成,但是又不能留下借口,至于如何去办,就得看胡惟庸怎么和廖永忠说了。 毕竟,谁都不行背骂名!背了骂名,即便事办成了,第一个也就拿你开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