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四章 辽阳的元军,降了! (第2/2页)
们,自然是添油加醋的说明军的神武。 其实也不用添油加醋了,他们出去将近万人,直接全军覆没,一个没跑回来不说,拖密将军还给人家阵斩当场。 这真的是输得彻彻底底的。 那个守城的副将一听事情的来龙去脉,当场叹了一口气,说道: “拖密将军当时若是听我劝说,待事情明朗再出兵,何至于此啊!” 马后炮再多也没用,事已至此,大家都知道这辽阳没什么好守的了。 剩下不到一千人,四个城门都守不齐了,更别说长段的城墙了。 人家明军就算是不开炮,光是爬城墙都给你把辽阳城拿下了。 现在再去城里募集新兵? 这拖密将军都不在了,士气都崩的不能再崩了,谁能有这个号召力和魄力啊? 副将看了看左右元军们,一个个的面如土灰,就知道这城池已经没什么好守的了。 副将将手中的武器一扔,颓然的说道: “我们败了,辽阳丢了,若不投降,大家都得死。 我们降了!” 那些士兵们也是一个个的丢下了手中的武器,随后有人第一个冲着下面喊道: “我们降了!” “我们降了!” 紧随其后的,一个个投降的呼喊,在城墙上响彻了起来。 城门缓缓打开,朱棣看着眼前的一幕,在看看边上一脸云淡风轻的三哥朱启,忍不住上来感慨说道: “三哥!你真是用兵如神啊!这坚城辽阳,在三哥您的面前,不过是短短十来日,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了下来。 此番功劳比天还高,真不知道爹要怎么赏赐三哥才好了,哈哈哈!” 那朱棣哈哈大笑着说着,说的话也并未过心,但朱启听在耳朵里慌得一批。 心想着你这狗一样的朱棣又开始了,这能是我的功劳吗? 赶忙又开始帮周围将领们邀功,就连刘伯温都有功,唯独自己没有的。 结果又是一番连环马屁和互相谦虚。 这些自是不用多提了,城门已开,城墙上的元军也都放下了武器,走到了两边列队跪拜投降。 整个辽阳城的元军,再也没有敢称兵器者。 于是两万的明军,就这样浩浩荡荡的挺进了辽阳城中。 …………三日后………… 占据辽阳,只是这次辽东战略的第一步。 但想要通过辽阳更进一步,确是多少有点困难了。 这辽阳在往前便是辽河,过了辽河便是沈州。 这沈州就是后代沈阳的前身,也是清朝的盛京。 但想要过辽河,打沈州,却不是攻打辽阳这么轻松点事情了。 一条辽河就能阻挡大军的去路。 没有左右支援的情况下,贸然渡河进攻沈州,那就是自断后路的举动。 朱启纵然是不太懂军事指挥,但这些战略上的东西,还是能够看得明白的。 自己现在有筹码,有优势,完全没有必要做这种冒险的举动。 能够十面楚歌,又何须破釜沉舟? 拿下辽阳之后,就要开始布局辽东的防线,同时设法联络辽西的蓝玉,摸清楚纳哈出的大军所在。 如果他还在辽西,那自然是直接把他吃了,扩大战果。 如果他足够聪明,跑回辽河的话,那就是要再下一步如何布局了。 朱启并未等候多久,便受到了纳哈出已经弃守辽西,度过辽河回去沈州的消息了。 好家伙,原本以为这家伙回来援救辽阳呢,没想到直接放弃辽西和辽阳,回去沈州了。 这样的抉择,反倒是最让朱启头疼的。 朱元璋也早有指示,若是敌军放弃辽西和辽东,退守辽河沈州,那边沿着辽河固守防御。 那当然是听朱元璋的啊,军事上面的东西,听老朱的肯定没错。 不过蓝玉那边似乎因为没有追上纳哈出,颇为恼怒,大有渡过辽河去把纳哈出打一顿的架势。 但碍于朱元璋的命令,还有王保保在侧面的威胁,蓝玉也只能放弃这样的想法,专心收复辽西剩余的城池。 朱启在和蓝玉联系上了以后,也是第一时间,就给蓝玉安排起了新的任务。 负责安排辽河防线! 说是安排任务,其实就是甩活干。 好不容易蓝玉把辽西打通了,自己占据的辽东和蓝玉连到了一起。 朱启当然是第一时间把工作都交给蓝玉啊。 不然自己去辽河布置防御啊? 那不是闹吗,朱启可不知道具体怎么布置啊,还是交给专业的来好了。 当然了,朱启也不是就此闲下来了,他也挺想闲着的,但一大堆的事情他不让啊。 就比如拿下了辽阳之后,如何安抚辽阳民心这件事情,就等着朱启去做呢。 这辽阳百姓们,一个个都非常惧怕明军。 这怎么行呢,咱们大明可是仁义之师啊,大家同属汉人,还能吃了你们不成? 但光是宣传也不行,这老百姓们天天听你宣传,一时半会也不可能就对明军改观的。 还是要按照之前说的那样,老百姓都是得给点实际好处的。 朱启就带人去抄了元军的官署衙门了。 首先就是开仓放粮,当然也不能全放了。 毕竟这里是辽东,虽然适合耕种,但比起江南这种产粮大省,还是差了许多的。 毕竟气候环境放在这里,没办法一年两熟三熟的来种粮食。 再加上此时十几万大军,都扎堆在这里,对于后勤补给来说,那绝对是一个天大的压力。 所以这官署的存粮还是要留一些的。 而朱启的开仓放粮的措施,也确实得到了老百姓们的欢迎和拥护。 果然,老百姓就是以食为天的。 谁给吃饱肚子,谁就是老天爷。 此时在辽阳的百姓们眼中,下令开仓放粮的大明辽王,那就是老天爷啊! 之前打仗,拖密和历代知府都收缴了不少的粮食,年年重税,大家都有点活不下去了。 现在不仅放粮了,听说还要减轻赋税,这可是天大的好事情啊。 一时之间,整个辽阳民间的风气,都为之一改,到处都是称颂朱启的声音,有关于朱启过往的传说,也开始流传了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