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八章 朱启的商业三步走 (第1/2页)
正如刘伯温所预料的那样。 召朱启回应天的圣旨,在洪武十年的七月正是抵达了辽阳。 朱启六月初拿下辽阳,七月中就来了圣旨,不得不说应天府那边的速度还是很快的。 主要是战略目标已经达成,接下来就是长期固守,沿着辽河修建城池防御等等。 这些工程方面的事情,自然不需要朱启亲自在那边监督的。 而朱元璋也采纳了朱启的建议,让蓝玉全权接管辽地的防务。 只是刘伯温还是觉得这圣旨来的有点太快了。 他找到朱启说了起来: “会不会是有人背后参了殿下一本,说殿下结交外臣?按老夫预计,本来应该年末才会召殿下回京才是。” 朱启一听刘伯温这话,笑着摇了摇头,说道: “就算是有人参我结交外臣,甚至图谋不轨,先不说父皇不会相信,我的皇兄太子殿下,也断然不会相信的。” 刘伯温并没有因为朱启的话,就松懈下来,还是说了一句: “总之老夫觉得,此番回京,恐怕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朱启只是笑了笑,觉得刘伯温有些太过小心翼翼了一些。 既然圣旨已经到了,朱启也就没有继续在辽阳逗留的打算。 毕竟在应天,还有他的大老婆和儿子呢。 这辽阳又是兵荒马乱的地方,虽说以后是自己的封地,但能晚一点过来自然也是极好的。 朱启收拾好了东西,便带着一些亲信随从们,以及朱棣,徐增寿这些跟着来的这些勋贵二代们,踏上了返回应天府的路。 朱启要返回应天府,虽然已经尽量的轻装简行,但提前准备一两日定然是少不了的。 这民间都对辽王殿下那是议论纷纷,自然也能够听到辽王殿下要回去的风声。 这一天一大早,朱启正想着偷偷摸摸的离开呢,但刚出府衙,就发现外面不少的百姓,都自发的聚集了过来。 那些百姓们一个个的眼神真挚的看着朱启,还有人喊道: “殿下是个好王爷,一定要回来啊!” “殿下早点来就藩啊,我们会等着殿下的。” 百姓们一边喊着,一边还有人冲着朱启直挥手。 大家都是恋恋不舍的模样。 那能舍得吗? 辽王殿下跟别的当官的那都不一样啊,一来也不说清算什么的。 二话不说就开仓放粮,除此之外,原先那些元朝当官的弊政,也是一扫而空。 原先那哪叫父母官啊,那根本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老虎啊! 你家要是有钱有权的还好说,若是普通寻常人家,当官的不来找你麻烦就算不错了。 若是摊上个什么官司,也甭管谁对谁错,进了官署那不得这里交点钱,那里交点钱的,不扒你两层皮,那都不叫完的。 这也就罢了,老百姓大不了不报官了,就把这官署衙门,当成只会收税的部门也就算了。 关键是这些官老爷们,他们会没事找事啊。 各种借着打仗为名目的收税也就算了,更过分的是,这些官差们有事没事就上街溜达溜达。 吃拿不给钱都是小事,心情好了给你加个税,就问你给不给吧。 更别提土地兼并,欺压良民等等这些事情了。 总之啊,辽阳城的百姓们,长了这么大,就没见到想辽王殿下如此之好的王爷啊。 大街小巷都贴着告示,宣传呢,严禁sao扰百姓,还审判沉积旧案,主动调节邻里之间的矛盾。 这官府可算是有点官府的模样了。 一句话,那全靠同行衬托。 老百姓们对于朱启那自然是十分的爱戴,坐在马车上的朱启,看了看这前前后后过来的百姓们,也是心中感慨万千。 这华夏大地上的老百姓们,就是这样一群简简单单,朴实无华的人。 谁对他们好,他们自然心里记着的。 朱棣看到百姓夹道欢送的模样,也是跟着在边上说到: “三哥,等我以后去了封地就藩,也要像三哥你一样,多为百姓办事,让百姓如此爱戴我才是。” 朱启笑着说了: “你的为人,三哥我还是很放心的。” 朱启倒也不是恭维,虽说历史上永乐时期一系列都会惠民政策,其实大部分都是当时的太子朱高炽在主持。 但这些国家大事,肯定是得到朱棣的允许的,不然如何能够实施呢。 虽说永乐时期打仗有点频繁,但朱棣大部分时候,用的还是职业的军队,比如建立起来的三大营。 队伍很快在百姓们送行的呼唤声中,朝着旅顺的方向去了。 ……………… 自旅顺出海,仅仅只花了两天的时间,便抵达了山东半岛。 海路不得不说还是极为方便的,即便是海路的不确定和危险性,也因为从旅顺到山东半岛蓬莱港的距离实在是太近了,这种危险性也是大打折扣。 自蓬莱登录以后,后面的路就是快马加鞭,走的飞快了。 从接到圣旨,到赶到应天,前后也就走了一个来月,八月末的时候,便赶到了应天府。 可想而知这水路到辽东该有多么的方便,若是船只航海技术能更好一些,更成熟一点。 自应天下海,沿着海路直接去辽东,日夜兼程不用停歇,这路程恐怕还能缩短一半呢。 只是想是这么想,真要付诸实践,却还有点困难。 毕竟大明的重心压根不在海上,就和所有封建王朝一样,明朝的眼光也是局限于土地之上。 重农抑商,自然是维持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本国策。 想要海运发达,光靠政府投入肯定是不行的,真正的大智慧,还是得靠民间的那些能人。 但光是大明施行的海禁政策,还有将商人固定在各个省份的户籍制度,想要大力发展商业就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想要跨越这个鸿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朱元璋那边不好劝,而且现在大明和北元全面交战的背景之下,户籍制度还是利大于弊的。 短时间之内是没有更改的可能。 朱启便将目光放到了朱棣的身上。 若是历史的惯性没有被改变的话,未来太子朱标之后,朱棣还是很有可能会当上皇帝的。 那么改造朱棣的思想,无疑是一条达成自己目的的捷径。 先前,朱启便已经潜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