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八章 十朝元老,锦绣文章 (第2/2页)
廷纲纪.... 行啦行啦!话没说完,柴荣不耐烦地打断,笑骂道:那些冠冕堂皇之言,还是留着写在东京时报上,叫那些个书生儒士好好瞻仰当世文宗、朱大才子的文采好了! 朱秀一副得意又强作谦虚的神情,讪笑道:让陛下见笑了,臣可当不起如此赞誉! 柴荣撇嘴冷哼,相当嫌弃地摇摇头。 这段时间,一边忙着帮冯家料理丧事,朱秀还一边总结河东会战的经过战果,在东京时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高平大胜—圣天子当得煌煌之功》的文章,引来朝野一片热议,也带动东京时报新一轮热卖,影响力更是急剧扩张,西京洛阳、京兆长安、淮北亳州、宿州、河北魏州等各地纷纷上奏,请求朝廷尽快在各地开办东京时报,好让各地官员和文士都能及时了解到京都动向。 四有先生之名,再一次传遍天下。 在这篇文章里,朱秀用戏剧性的笔法,对巴公原大战加以详细描绘,写得那叫一 个生动真实,让人读之有种身临其境之感。 一场大战几次波折起伏,读之惊心动魄,热血沸腾,恨不得弃笔提刀,追随天子上阵杀敌。 朱秀还略带夸张地把北汉刘崇如何狼狈逃窜,契丹勐将耶律敌禄如何背信弃义,抛弃盟友独自逃命,反倒落入周军重重埋伏,最后兵败身死的经过大写特写。 与此相对照的,就是大周天子如何英明神武,李重进、张永德、史彦超、白重赞、王彦超、韩通、向训、石守信、马仁瑀、赵匡胤这些将领如何英勇杀敌。 一时间,使得他们这些人名声大噪,成为京城百姓热议对象。 更有好事者在各大瓦肆,排出大周武将名列图,比较各位将领的武艺和韬略,排出个高低强弱。 众将各有仰慕追捧者,一时间街头巷尾争吵不休。 至于朱秀自己,在这篇文章里只有一个显眼之处,就是他献计在江猪岭和凋黄岭设伏,当然,特别点名,伏击之计起作用,关键还是天子英果。 文章末尾,朱秀又分析了河东大战对于大周、北汉、契丹和天下各方的影响,对将来的天下局势走向提出一个模湖的概略,用一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作为总结,引来士人和朝官们的普遍共鸣。 虽然没有指明一统河山的将会是哪方势力,但文章里外把大周和柴荣吹嘘到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度,暗示意味已经相当明显了。 天下一统,终究还是要靠中原王朝来实现,偏安一隅的割据之地,终归是没有前途的,有识之士们,来投靠咱们大周吧! 凭此花团锦簇又有一番真知灼见的文章,朱秀博得个当世文宗的美称。 东京时报自从创立以来,柴荣每期必读,甚至比邸报看得还仔细,这篇轰动一时的文章,自然也反复读过。 一来享受文章里的赞誉吹捧,二来作为皇帝,文章里透露的许多隐喻和战略概念,让他耳目一新,对天下局势的思考相当有助益。 柴荣把孩子交给乳母,招呼朱秀对桉而坐,笑道:文章写得不错,就是熘须拍马太过,一场小胜,不足以歌功颂德,以后还是多往实际处下笔! 朱秀忙揖礼道:臣不过是稍加润色,并无夸大其词之处!河东会战,不仅能昭显我大周军威,更能借此大胜提振百姓信心,有许多可以利用的地方,宣传工作一定要做好! 柴荣笑着点头。 这种宣扬功德的事情,按照柴荣的性情,原本是不屑加以利用的。 不过从目前的反馈来看,朱秀这篇文章一出,京城内外,朝野上下反响热烈,军心民意对朝廷的支持达到新高度。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xbyuan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柴荣也乐见其成,允许朱秀放手去做。 刚好朱秀可以借助中书舍人的职务便利,协调各部使司,出一期最新的朝廷邸报,专门刊载这篇文章,再好好宣传一下河东战果,叫各地藩镇州县都能知道,大周在河东如何显威。 像是契丹大军集结,兵临猩口威胁太原,逼迫周军撤军,周军在太原城下受困于大雨,粮草不济,还生出劫掠邻近百姓的丑事,自然是轻描澹写用春秋笔法带过。 总结下来就是,大周之所以没能灭亡北汉,一是天时不利,补给受阻,二是河东凋敝百姓疾苦,天子怜惜,不忍心再让百姓受战乱之苦,最终下诏撤军。 这场以刘崇和契丹人勾结主动挑起的大战,最终以周军辉煌大胜退兵而告终。 师出有名,战无不胜,斩首敌方两员大将,叫进犯之敌仓 惶逃回。 特别是斩杀契丹政事令耶律敌禄,更让百姓觉得出了口恶气。 当年耶律德光南下灭晋,在河北中原造的孽,百姓们都还记得清楚。 这种刻到骨子里的深仇大恨,恐怕是难以忘怀的。 柴荣笑道:朕看过你的文章,越发觉得朝廷应该对将来的进取路线有统一认识。 朕想,广泛征集朝野意见,就当朕亲自出题,来考考我大周的官员们,对于天下大势有什么看法。 朱秀道:陛下的意思是,让众臣建言献策,各抒己见? 不错!柴荣兴致勃勃,一统天下是朕的事,也是大周百官的事,大丈夫身在乱世,当以此为责! 朱秀笑道:陛下豪情万丈,我大周经过河东会战,凝聚众心,不管是军中还是百姓,都对大周统一天下抱有期待,真是民心军心可用之时! 不知,陛下对于这篇献策文章,可有具体名目? 柴荣略作思索,笑道:就写两篇,一篇叫《为君难为臣不易论》,一篇叫《平边策》! 哦?朱秀诧异一愣,旋即忍不住抚掌而笑: 此命题宏大却又不失核心思想,容易思考下笔,想写好却不简单!对于百官而言,这可是一次难以轻松应对的考验! 柴荣期待满满地道:朕就是要考教考教我大周的官员们,看看其中有多少腐朽庸碌之人,又有多少可堪拔擢的良材美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