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五章 恩萌出仕 (第2/2页)
样被迫做了很多自己并不愿做的事。 此时的政治制度很难维持如此庞大的国家正常运转,也许北宋的国力到仁宗已是极盛,之后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皆源自统治阶级对国力由盛转衰的担忧而推动,最终却因为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其最根本的缘由就是大宋的皇族同样是既得利益者中的一份子。 北宋不缺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但是士大夫却忽略了皇帝孤家寡人的天然属性。 诚如赵祯支持的庆历新政,他同样介意结党对于皇权的威胁,亲手将变法派驱逐出朝廷中枢。 此时的林近突然想与恩师欧阳修深入交流一番,林近的记忆中只知庆历新政在这段时间发生,此时距离庆历新政也就二三年时间。 林近想到此处便租了马车到了欧阳修府上。 欧阳修此时正在家中,见到林近,觉得自己这弟子刚刚脱出弓箭院第二天就来见自己这个老师了,心中也是高兴。 “致远倒是让为师另眼相看,只在那弓箭院呆了一日便脱身而出了”欧阳修示意林近坐下说道。 林近见欧阳修心情不错也是玩笑道:“若是被如此小事难倒,还有何颜面做老师的弟子” 林近此来是想探听一下庆历新政有没有苗头。 “听闻老师与范仲淹、韩琦相交莫逆?” 问完揣测着欧阳修的反应。 欧阳修见林近问起范仲淹和韩琦之事也来了兴致。 “此二人皆在外为官!为师对此二人颇为投缘常有书信往来”欧阳修款款说道。 只此一句林近也就明白自己想岔了,此时范韩二人还在边陲牧马放羊,距离庆历新政还早。 “想来老师与他二人于政见上颇为相合” 林近还是想问一问这几人关系到底如何。 欧阳修点点头道:“自是颇为相合” 这也是林近担心的,自己这老师太过耿直,本来庆历新政于他关系不大,到头来为了给几人出头更是一起被贬出京。 此时欧阳修与范、韩、富三人并未结成变革一派,林近还是不希望欧阳修参与其中的,心中更是生出了想要阻止的念头。 林近摇摇头说道:“弟子觉得老师应致力于文教一道方可有所建树,于军政理民之事却是误了老师的才能” 欧阳修自然也知道自己的能力,但人往往自己越是不行的领域,越是想要表现一番。 “致远是在说为师不善军政牧民吗?” 欧阳修笑着问似乎并未生气。 “老师的才华皆在文教,毕其力于此一事已能万古长青,何必浪费精力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 “况且无论是何人才皆出自文教之事” 欧阳修也明白林近对自己的好意。 “致远是想为师抛弃其他心思醉心文教之事?” 林近点点头道:“老师也知为政之难,弟子觉得老师要做的是培养更多为政之才而非亲自去做” “如此老师要做的事终有一日会实现,只因后来之人皆是与老师相合之人” 欧阳修对于林近的这套说辞也是有些动心。 “致远也须知人心易变” 林近也明白欧阳修所指又道:“虽说志同道合,但志同道不合也无不可,老师若培养出的皆是志同之士已是大功德” 欧阳修文采斐然后世更被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门下弟子更是出了许多文采出众之人,不少人更是考中进士入朝为官。 “为师却是有心文教改革,如今选拔人才之策实非选良之法” 林近自然知道此事,这也是庆历新政的一项革新,只是欧阳修与范仲淹、富弼、韩琦胃口太大了,只想一口吃个胖子,这才被群起而攻之。 “老师所指是恩萌出仕之事吧?” 欧阳修点头道:“此非良法,官员烂进,又无真才实学如何能治国理政” 宋朝恩荫为官太过庞大,如圣节荫补,每年逢皇帝诞辰一次;大礼荫补,每三年逢郊社时一次;致仕荫补,官员告老退休时一次;遗表荫补,官员死时上遗表一次。功臣死后,推恩可达二十余人。据统计北宋一代平均每年以各种恩荫补官者,超过五百人,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平均每年由科举入仕者,士农工商在此处显得分外刺眼。 “老师应知道立国以来成例如此,改革此事阻力重重乃万难之事,那些士族高官又如何肯同意此事?” 欧阳修自然也知道这恩萌制度朝中官员都不想改动,毕竟关乎自己后代子孙的前途,他欧阳修为国事可以不在乎这些。 欧阳修想了想道:“此法不改国事难为,岂能因些许阻力便放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