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丞相府的连阴雨,太宰府的艳阳天 (第2/2页)
上的一代名臣。”方禹承举着酒杯祝贺道。 “这都是宁儿的功劳,爹不过做了一回工具人而已。”方舜天笑着看向方禹宁,“可惜宁儿不愿意入朝为官,不然的话,仅凭这一份功劳,你就可以位极人臣了。” 方禹宁笑笑:“虽然这些主意都是孩儿想出来的,但实际的主导者却是爹您。法典推行顺利,功过也都由爹一人承担,这份功劳自然也算是爹的。” “对对对。”方禹和说道,“爹之前也不是差点儿遭到千夫所指了么。” “这倒也是。”方舜天对于承了儿子的情并没有什么芥蒂,“好,让我们举杯,庆贺新法典的顺利颁布。” 一杯酒下肚,方禹宁道:“爹,革新是大事,是关乎社稷之本、民生大计的大事,爹作为总司,一定要小心谨慎,随时查缺补漏,千万不能忽略每一个可能出现的小问题。” “宁儿这话倒像是国士之言,看来圣院的那几位夫子都教习得不错。可惜圣院的那些个老顽固根本不懂变通,不然老爹亲自设宴答谢他们。”方舜天说完,看向方禹和,“和儿明日就回圣院去吧,别时时回来,好好修习功课,将来不辱没我方家门楣。” 方禹和点点头,不敢反驳。距离他上次休沐归家才不过过去了半月,根本没有到休沐的日子,被父亲抓住了小辫子,他也只能忍着。 “宁儿,关于你之前提到过的,帝国应大力发展商道,关于这个你可以详细说说看。”尝到革新法甜头的方舜天说道。 方禹宁沉思了一下,开口解释:“帝国重农轻商甚至重农抑商的情况很严重,虽然说,民以食为天,农为本,重视农事自然不会有错,毕竟只有吃饱了肚子才能做其他的是,才能国泰民安,但轻商抑商的做法就有些不可取。” “现如今,帝国虽然占据着九州大陆的四州之地,可谓是幅员辽阔、地域广袤,但别说是各州之间,就算是各府、各郡的来往都不是很密切,甚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家百里之外究竟是山还是水,一生都只能生活在一个狭促的小地方。 “这些人即便知道自己是乾武帝国的人,属于哪一州,哪一府,哪一郡,哪一乡里,但他们却不知道一郡之地有多大,不知道一府之地有多广,不知道一州之地有多远,更加不知道乾武帝国有多么强盛。 “因为信息不流通的缘故,每一地有每一地的风土人情,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只吃面条的人不知道米饭是什么东西,只穿麻衣的人从未听过锦缎丝绸为何物,这些人,同样属于帝国的子民,但他们生活的是何其的悲哀!” 方禹宁侃侃而谈,说到这里便停了下来,看向父亲和两位兄长以及餐桌上的其他人。 “爹,那些人真的有这么可怜么?”方禹彤的眼睛红红的,别看她平时大大咧咧的,其实心思也十分细腻。 方舜天点点头:“的确如此,我曾听一个去往云州之地做郡守的学生所言,他所在的郡有一个乡里简直就是一群野蛮人,这并不是说他们和北方蛮族相似,而是他们的生活习性。他说,那里的人连吃饭用手抓,简直粗鄙不堪。他曾有志于教化他们,但最终因为太困难而放弃。” “这也太可怜了。”在场众位女眷不由地皱了皱眉,他们看着自己面前精致的杯碟茶盏,精致小巧的食物,色彩亮丽的桌椅,再想想方舜天描述的画面,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宁儿,这和经商又有什么关系呢?”方舜天问道,他依然还没有想通其中的关节。 方禹宁解释道:“通商,看起来是把一地的货物运送到另外一地,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然后赚取中间的差价。但事实上,通商还有很多的附加价值,只是这些东西与商人本身的利益无关。 “如果朝廷大力通商,得到的好处远远超过需要付出的代价。 “比如说,商道一旦大力发展,各地的货物开始流通起来,这就不再局限于涉及到民生的粮食、布匹之类的,像是瓷器、茶叶、丝绸,又或者一些充满地域特色的东西也会逐渐地流通道帝国各地。这样能丰富人们的生活,能够逐渐平衡地方的文化差异。儒家刊印的书籍里不是经常提到茶叶么,而在那些不产茶的地方怎么办?而如果通商的话,他们也能得到茶叶。这便是通商的第一个好处。 “帝国地大物博,占据九州中原之地,物产丰富。有的地方盛产药材,有的地方盛产瓜果,但是因为地理偏僻的关系,这些东西只能一年又一年地腐烂,化成肥料。但是如果通商的话,这些东西就会被商人运送到帝国各地,当地百姓以这些东西获得收益,商贾赚取了中间差价,买家也获得了所需,更是一举数得。 “对于帝国来说,百姓有了更多的收获,便能够缴纳足够的赋税,而商人也会缴纳一笔赋税,这样做还能丰富国库,又算是另一份好处了。”方禹宁笑着说道。 他很清楚,对于封建王朝的皇帝陛下来说,能够在不搜刮民脂民膏的情况下丰富国库,这自然是喜闻乐见的事情。 【求收藏,求推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