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6章 平衡(加更16、17) (第1/2页)
刘裕将改革官制的任务交给刘义真,当然不是让刘义真一个人关在屋子里瞎搞,而是要和一众官吏商议。 徐羡之、王弘、谢晦、傅亮,这些人一个都跑不掉。 刘义真回到自家府中先是起草了一份文书,就来到建康宫第二层内的中央官署处召集大家一起议事。 这种召集中枢要员议事的场面在前几年并不少见。 但是当时召集众人的是刘穆之。 现在则是刘义真。 众人齐聚中书省,刘义真当仁不让的坐在最中央,左手边坐着徐羡之和谢晦,右手边坐着王弘与傅亮。 此时,这五人就是维持刘宋朝堂的支柱。 “诸位应该知道我召集大家是何事,场面话就不说了。” 在座的都是手眼通天的人物,刘义真不信他们没有提前了解此次会议的内容。 刘义真率先取出草拟的文书传递给众人。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晋之宰相,名尤不正。” 从曹cao以来,丞相这个职务就被玩坏了,基本是反贼标配。 现在刘义真改革官职的第一要务就是分散相权。 “不如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相权不出意外会一分为三。 甚至一分为四,为五,为六。 尚书省可以不设尚书令,而是尚书左右仆射。 中书令上面还有一个中书监。 侍中也可以不止一位…… 其实三省六部制这制度对于行政效率的提高一点好处都没有。 之前只有一个宰相,现在却是三个、五个、六个,用屁股想都知道中枢未来的扯皮事件不会少。 但它除了能减轻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外,最大的作用就是平衡。 这点玩的最漂亮的就是后世的李世民。 在李世民的协调下,关陇集团、江南世家、汉人、胡人居然能和谐的共处一室,奠定盛唐之基。 现在刘宋的要应对的局面其实要比李唐的局面好一点,至少不用头疼胡人的安置,而且没有势力恐怖的关陇集团。 只要把这碗水端平,矛盾就会暂时缓和,给刘裕充足的时间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当然,三省六部制不是没有弊端。 过度的平衡,中枢权力的割裂会让中央的效率变的低下。 所以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整合起这些力量。 历史上能做到这点的只有李世民和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 到了武则天和李隆基时期,他们都是全力扶持中书省,还搞出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等官职,相当于重新捧出一个宰相来,再也没有三省六部制初设时的精妙。 这固然是有三省六部制不再适合唐朝后面国情的原因,但也说明了维持这股平衡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现在刘义真为了刘裕,他必须要冒险一试。 况且有王买德和高允辅佐,三个臭皮匠加起来至少在文治上不能比李二差吧? 下坐的四人也没有异议。 三省代替宰相之职是大势所趋,如果反对的话很容易被在座的其他人恨上。 而且他们本身都是三高官官,脑子出问题了才反对。 “尚书省,掌典领百官。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 “其属有六尚书: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曰礼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 “吏部属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功。” “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放,为之注拟……”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刘义真将尚书省改制说完后盯着徐羡之和王弘:“二位可有什么异议?” 王弘丝毫没有面皮的当众开始拍马:“此尚书省之职分工明确,事无巨细,比之现在尚书省职权重了数倍,也繁琐了数倍,秦王殿下能这么短时间就列出此等纲要,怕是早就对尚书省职责了如指掌!” 徐羡之也有些惊异的看着刘义真。 自刘穆之死后便是他一直在把控尚书省,掌握行政大权。 对尚书省的了解徐羡之自认除了故去的刘穆之外他就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但现在刘义真列出的关于尚书省的改制明显比自己心中想的要细节的多。 徐羡之不像王弘那么没节cao,官职改革又非儿戏,在很多地方都对刘义真详细询问。 刘义真也耐心解答。 这是国事,不是过家家。 能找出问题就尽量找出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解决。 刘义真还不至于小肚鸡肠的在这事上记恨徐羡之。 因为尚书省事关行政,涉及到的事情也太过繁琐,在这一关众人一起商讨了三天三夜后还没有个结果,无奈就决定先跳过这一项,先商议其他。 “门下省侍中一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 “门下侍郎二人,正三品。掌贰侍中之职。” “……” 门下省的职责就是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这里面的改革并没有尚书省那么大,门下高官官谢晦在询问几处模糊之处后不到半天就通过决议。 再下来是中书省。 “中书监一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 “下设中书令一人,掌贰令之职,朝廷大政参议焉。临轩册命,为使,则持册书授之。四夷来朝,则受其表疏而奏之;献贽币,则受以付有司。” “……” 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现在是刘义真坐镇,自然是当之无愧的大脑。 这一点大家更是没意见。 中书省是真正的“皇权代言人”,这个机构肯定是人数少,位置重。大家没必要在这里面挑骨头。 此外,刘义真还提议加强御史台的作用,从而监督百官。 这一点不出意外遭到了徐羡之、谢晦等人的反对。 没人喜欢一群盯着自己的疯狗。 能爬到高位的官僚谁不是屁股低下一堆烂账?敢说自己清清白白的有几个? 要事真的搞出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